讓梅蘭芳登台講話的消息傳來後,梅蘭芳與朋友商量之後,想出了唯一可以解決問題的辦法,那就是給梅蘭芳連續打三針傷寒預防針。梅蘭芳的身體一向有個毛病,那就是注射預防針後就會發高燒,為他注射傷寒預防針,不僅會讓他有高燒的症狀,而且還會有傷寒的症狀。在那個時代,傷寒相當於今天的癌症,屬於不治之症,得上之後自然再不能出席任何活動。當然,這種自殘會對梅蘭芳造成很大的身體傷害,但梅蘭芳早已決定寧死都不為日寇演出,所以他非常從容地打了三針。日寇軍中的醫生在反複檢查確認後,不得不悻然地離開。
歲月如流,日寇終於走上了本屬於它的絞刑架。因戰爭而顛沛流離的族人們沉浸在苦盡甘來的喜悅之中,斷井頹垣邊到處是親人相擁的場麵。還好,家園猶在,八年的艱苦總算有了憑借。梅蘭芳聽到這個消息後,穿著筆挺的西裝和閃著光澤的皮鞋,用一把折扇遮住臉,婷婷娜娜地踩著輕盈的步伐,緩緩地走下樓來。折扇緩緩挪開,那些正歡呼雀躍的朋友們看到的是一張白璧無瑕的臉。原來,梅蘭芳第一時間剃掉了留了三年的胡須,因為他又可以在閃著光澤的舞台上為我們的族人表演他舉世無雙的藝術了。
1945年10月10日,梅蘭芳正式重登舞台,以歌舞升平來慶祝抗戰的勝利。雖然,八年的艱苦歲月,八年的艱辛等待,八年的艱難度日,51歲的梅蘭芳已不如以前那般文秀可憐,嗓音也起了變化,但都無損他巨大的號召力,他依舊可以唱得風生水起。營業性的演出一經恢複,就場場爆滿。
演出的第三天,蔣介石和宋美齡來到現場,與梅蘭芳及家人見麵交談。蔣介石對他說:“你是愛國藝術家,今天可稱幸會。”宋美齡說:“Dr.梅,你能堅持不為敵偽演出,使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有個不怕刺刀的演員,給中國人長了誌氣。”蔣介石題字相贈:“國族之華”,上款為“蘭芳博士惠存”,下款是“蔣中正”,並蓋上印章。梅蘭芳將字收起後,就將它鎖進了櫥櫃,他不想,也不需要借執掌軍政大權首領的威勢而炫耀自己。但“國族之華”之稱呼卻實至名歸。
此時,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也在上海開唱。1936年時兩人曾在北京上演過這樣的對台戲,當時程硯秋32歲,梅蘭芳42歲,兩人都屬盛年,梅蘭芳贏得了更多的觀眾。北京觀眾有幸聆聽。而今,程是他當年的歲數,他卻已是知天命的年齡,一個旦角韶華已不再的年齡,但兩人仍打成平手。上海戲迷大飽眼福。
因抗戰而暫時和平共處的國共兩黨關係在戰爭勝利後又一日緊張過一日。雙方都開始拉攏社會名士以占領輿論的至高點,向族人們證明自己的合法性。身處國統區的梅蘭芳開始接到國民黨越來越多的“殷勤”與“愛護”。1946年10月,蔣介石60壽辰,上海舉行“全滬名伶盛大京劇會串”,梅蘭芳演出《龍鳳呈祥》。一個月之後,國民黨軍隊攻占中共晉察冀軍區機關所在地張家口,國共失和。蔣介石借機召開“國民大會”,安排晚會以示慶祝,作為國劇的京劇自然不能缺席,梅蘭芳是中心。
於是,一些名士開始勸梅蘭芳不如退休。著名學者黃裳1947年在《文彙報》撰文《餞梅蘭芳》,說:“我又想起淪陷八年,梅在上海留須隱居的辛酸。時至今日,梅恐怕又將有留須的必要了,為了那些外來的‘殷勤’。”顯然,對政治鬥爭有著更為理性思考的黃裳對於梅蘭芳所處的環境看得更為透徹。為了明哲保身,在這段話之前黃裳還舉了很多梅蘭芳已美人遲暮的話語,例如“他的嗓音的確大大不如從前了,全失去了低回婉轉的自由,時時有竭蹶的處所……今天我又擠到台前去看謝幕,我鼓了掌,兩次,三次,我看見梅的確是老了”。顯然,黃裳此時對自己喜愛的梅郎用這樣的句子,目的在於將自己置身於政治之外。同時,他認為對藝術深愛的梅蘭芳,看到這樣的話語會因受刺激而退出舞台,從而達到保護梅蘭芳的目的。但爭論隻是爭論,當時有幾個可以抽身而出、全身而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