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王建的不戰而降,標誌著秦滅六國的戰略目標已全部實現。為在中國建立起一個空前統一的大帝國,秦王政需要有一個安定的社會秩序,特別是防止六國諸侯殘餘勢力的死灰複燃。而收繳六國兵器和遷徙山東富豪,便是秦王政在統一天下之後為達到上述目的所首先采取的兩大措施。
秦王政是憑借著手持兵器的秦軍將士統一六國的。在兼並戰爭中,六國龐大的軍隊都逐一瓦解了,但卻留下了大量的兵器。秦王政是憑借武力奪得天下的,他怎能聽任六國軍隊留下的兵器散落民間,釀成後患?因而在翦滅六國的戰爭中,對於瓦解了的六國軍隊所使用過的兵器,嚴令全部收繳,有敢私藏者嚴懲不貸。對於收繳上來的六國兵器,除部分補充繼續作戰需用外,大部分隨即從六國故地運回秦都鹹陽。待到兼並六國戰爭完成之時,運至鹹陽的六國兵器已經堆積如山。
群雄逐一被翦滅,堆積如山的六國兵器已失去它原有的價值。在秦王政看來,他不再需要動用這些兵器去為他完成什麼使命,更不會允許有什麼其他人動用這些兵器來危害自己的江山社稷。如何處理這些堆積如山的兵器呢?
在謀士們的參議下,終於製定出了處理六國殘留兵器的方案,即將這些兵器全部熔鑄。六國兵器除楚兵器中有相當數量的鐵製兵器外,其餘多數為銅製兵器。鐵製兵器熔鑄後可製作各種農具(秦國各級官府中很早就有大量的各種鐵農具租給農戶使用),而堆積如山的銅兵器熔鑄後卻一時派不上用場。於是有人提出建議,將銅兵器熔鑄成巨型銅人像,立於正在修建中的阿房宮前殿的宮門兩旁,既可以使天下的人再也得不到兵器,又可以壯天子宮殿之威,同時又可以向天下人宣示兵戈永不再用,永享天下太平。秦王政欣然地批準了這一建議。至於所鑄銅人的人數,由於秦王朝是“度以六為名”,任何器物的複數,均要與“六”相配合,而所鑄的銅人像要立於宮門前通道的兩側,那麼當然是要鑄成十二個銅人了。這就是《三輔黃圖》所說的“銷鋒鏑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人,立於宮門。”而《史記·秦始皇本紀》則說:“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遷宮中。”《史記》與《三輔黃圖》的記載,為我們了解秦王政收繳天下兵器、熔鑄銅人的始末及其目的,提供了寶貴的史料。
公元前221年,即在秦統一天下的這一年,秦王政正式下達了銷毀六國兵器、熔鑄十二銅人的命令,工作隨即開始。熔鑄十二銅人,這在當時是一件大事,文獻中亦不乏其他記載。《漢書·五行誌》說:“史記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臨洮(今甘肅岷縣)。天戒若曰,勿大為夷狄之行,將受其禍。是歲始皇初並六國,反喜以為瑞,銷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五行誌》的說法是:秦始皇以臨洮出現十二個身高五丈、穿夷狄服裝的巨人為祥瑞,故作金人十二以象之。這種說法,帶有傳奇色彩,司馬遷作《史記》時未予采取。至於每個銅人的重量,《史記》說是“各重千石”。《三輔舊事》則說“各重二十四萬斤”。《水經·河水注》亦載:“秦始皇二十六年,長狄十二見於臨洮,長五丈餘,以為善祥,鑄金人十二以象之。各重二十四萬斤,坐之宮門,謂之金狄。皆銘其胸雲:‘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郡縣,正法律,同度量,大人來見臨洮,身足長五丈六尺’,李斯書也。”
關於十二銅人的下落,《史記·秦始皇本紀》、《正義》說:秦始皇所鑄銅人,西漢時期尚存在於長樂宮門;東漢末年,董卓椎破10個銅人,用來鑄小錢,餘下的2個銅人徙至清門裏;魏明帝時想把餘下的2個銅人徙至洛陽,載到霸城時因過重無法運載前行,石季龍將2個銅人徙至鄴地,符堅將2個銅人徙至長安後銷毀,如此等等。
無論有關十二銅人的製作及其下落在說法上有多少差異,秦始皇收繳天下兵器熔鑄成銅人一事表明:安定秩序、防止人民起來進行武裝暴動,向天下人民宣示太平盛世的到來,是秦始皇收繳兵器、熔鑄銅人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