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封禪之後,秦始的巡行車隊便東下直奔他向往已久的大海。來自黃土高原的秦始皇,平生第一次見到大海,仿佛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他沿著渤海之濱,途徑黃(今山東黃縣東南)、腄(今山東福山縣東南)、登臨成山(今山東榮成縣東30裏的成山角,即中國大陸的最東端),然後登之罘山(今山東芝罘半島),在山上立石刻辭頌德。
秦始皇由之罘來到琅琊(今山東膠南縣琅琊西北)。早在春秋末年,越王勾踐滅吳,徙都於此,立台以觀東海,號令諸侯。秦始皇來到此地後,對勾踐琅琊台甚感興趣,下令立層台於山上,謂之琅琊台。此台孤立於眾山之上,可東望大海,景色壯觀,始皇“大樂之”。在這裏停留三個月之久,下令“徙黔首三萬戶琅琊台下”,並免除這些移民12年的徭役,“作琅琊台,立石刻,頌明德”。
《太平禦覽》引伏滔《地記》的一段記載:
“琅琊城東南十裏有郎山,即古琅琊台也。秦始皇二十八年,至琅琊,大樂之,留三月,作琅琊台。台赤孤山地。然高顯於眾山之上,高五裏,下周二十餘裏。山上壘石為台,石形如磚,長八尺,廣四尺,厚尺半。三級而上,級高三丈,上級平敞,二百餘步。刻石立碑,紀秦功德。漢武帝亦登此台。”
於這段記載之中,可見琅琊台的壯觀氣勢。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了琅琊刻石的銘文:維廿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萬物之紀。以明人事,合同父子。聖智仁義,顯白道理。東撫東土,以省卒士。事已大畢,乃臨於海。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搏心揖誌。器械一量,同書文字。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應時動事,是維皇帝。匡飭異俗,陵水經地。憂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鹹知所辟。方伯分職,諸治經易。舉錯必當,莫不如畫。皇帝之明,臨察四方。尊卑貴賤,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務真良。細大盡力,莫敢怠荒。遠邇辟隱,專務肅莊。端直敦忠,事業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極,誅亂除害,興利致福。節事以時,諸產繁殖。黔首安寧,不用兵革。六親相保,終無寇賊。歡欣奉教,盡知法式。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功蓋五帝,澤及牛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維秦王兼有天下,立名為皇帝,乃撫東土,至於琅琊。列侯武成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倫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毋澤、丞相隗林、丞相王綰、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樛,從,與議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過千裏,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亂,殘伐不止。猶刻金石,以自為紀。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遠方,實不稱名。故不長久,其身未歿,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並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昭明宗廟,體道行德,遵號大成。群臣相與誦皇帝功德,刻於金石,以為表經。”以上便是《史記》所錄琅琊刻石的全文。在秦始皇的所有刻石之中,惟有這一刻石文字最多,而且在《史記》所載的六處刻石文字中,惟有琅琊刻石碑文實物至今尚存,其珍貴價值可想而知。
容庚《秦始皇刻石考》雲:“始皇刻石之文,載於《史記》者凡六,今石之傳者,惟一琅琊台。泰山尚存十字,疑是覆刻,之罘、碣石、會稽,皆屬仿寫,東觀獨不傳。今傳嶧山之文,又為《史記》所不載。”
容庚之文,還記述了琅琊一台及秦碑:“琅琊台在諸城縣治東南百六十裏。台三層,層三丈許。最上平正,周二百步有奇。東南西三麵環海,迤北為登台沙道。台上舊有海神祠、禮日亭,皆傾圮。祠垣內西南隅,秦碑在焉。色沈黝,質甚粗而堅若鐵。以工部營造尺計之,居高丈五尺,下寬六尺,中寬五尺,上寬三尺,頂寬三尺三寸。南北厚二尺五寸,始皇詔在東麵,僅存字形,南麵久泐,多宋金人題名……”
著名的琅琊刻石,雖是長篇歌功頌德文字,但也記載了秦帝國建立之後廢分封、設郡縣、車同軌、書同文、明法度、統一度量衡以及重農抑商等諸多重大舉措,又記載秦帝國遼闊疆土的四邊所至,因而也是研究秦帝國施政方針、製度建設的寶貴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