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人生的轉折點(二)(1 / 3)

1完美的周郎

說服孫權一個人容易,要說服東吳的一大幫人,那就難了。畢竟每一個人的政治覺悟不同,思想認識不一樣。但是打仗不是孫權一個人的事,要打勝仗,首先必須凝聚共識,上下一心。

危難之時見真情。看待一個人是不是講義氣,不是看他胸脯拍得有多響亮,而是看在關鍵時刻是否有一顆友愛的心。東吳的一大幫文武官員,本來大家都在同一處辦公,相處得也很和睦,可是曹操來了一封信,馬上涇渭分明,變成了針鋒相對的主和派跟主戰派。

憑著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才華,寫一封極具威懾力的勸降書是不成問題的。根據史書的記載,這回曹操寫給孫權的信隻有寥寥幾個字: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翻譯成白話文大概是,近期皇帝叫我去鎮壓那些有罪的人,所以我就不辭辛勞,南下走一遭,劉琮已經自首了。聽說在東吳打獵是一種美好的享受,我特意帶來了八十萬人,想陪你玩玩。

其實明眼人一看就清楚,曹操是在以一種玩世不恭的筆調向孫權宣戰:我擁有八十萬大軍,要戰則戰,不戰就趁早投降吧。

按照一般的規律,主戰派都是手中握有一點兵權,恨不得殺得天昏地暗,自己才有升官的機會,不是有句話,軍人是在血與火中超越自己的,這類有周瑜、黃蓋等一批將軍。而主和派一般都是崇拜孔夫子的讀書人,他們推崇中庸之道,追求一個充滿和平與安定的世界,這類人如張昭等大批文臣。

遊離於主戰派與主和派之間的是那些能夠審時度勢的謀士,對他們來說,戰和無所謂,隻要能夠為國家或者某個政權謀求到最大的利益即可。魯肅、諸葛瑾就是這樣的人。

曹操的信件一到東吳,馬上嚇倒一大片主和派。他們的理由很多,曹操供養著天子,跟他作對就是跟天子過不去,那就是大逆不道。再說東吳最驕傲的就是長江這一天然屏障,現在卻跟曹操資源共享了,我們的優勢全無等等。

隻聽得孫權感到一陣尿急,結果謀士魯肅跟到衛生間,他隻說了一句話:別人皆可降,唯主公不可降。別人投降曹操,照樣可以優哉遊哉,無憂無慮地大吃大喝。可是主公你降了曹操之後,要去哪裏啊?好的話像劉琮那樣被趕到山東的青州當個刺史,壞的話那就不得而知了。

聽得孫權尿意全無,張昭這班人,就是自私,根本不替孤考慮考慮,可恨!

這時候魯肅想起一個人,周瑜。這個跟前任領導人孫策是同齡人的周郎,幾乎是一個完美的男人。

英俊瀟灑、武功高強、風流儒雅、足智多謀、心胸坦蕩等等,一個好男人所應該擁有的優良品質,周瑜一樣也不少。絕對稱得上帥哥、猛男、情聖、忠臣、儒將、大俠、音樂家、軍事家、水陸兩棲戰將等等,太令人羨慕了!

如果周瑜此人能現身於世,不但陳冠希之流要鑽到地心裏去,恐怕連金城武、周傑倫、貝克漢姆、周渝民等超級帥哥也要甘拜下風。

所以魯肅建議,主公把在鄱陽湖練兵的周公瑾叫回來吧,他一定能夠震懾住那些人的。

周瑜這樣一個重量級的人物一回來,極大地重創了主和派。

朝堂之上,周瑜做了一個慷慨激昂的演講:曹阿瞞,是一隻披著羊皮的狼。大漢帝國丞相的幌子,遮掩不住曹操那顆陰謀篡逆的賊心。我家主公雄才大略、豪氣衝天,繼承了父親和哥哥的基業,也算是江南一霸。加之地大物博、兵多將廣,理應為大漢帝國的子民除奸。沒想到曹賊自己卻撞上門來,難道我們要向自來尋死的一個人脫帽致敬嗎?

讓我替主公向大家說幾句話,現在北方還不是一片淨土,西涼的馬超、韓遂蠢蠢欲動,隨時就會在曹操的背後插一刀,此其一;曹操避長揚短,把那些馬背上的旱鴨子趕到水裏去,隨時都會發生淹死的慘劇,此其二;天氣嚴寒,連馬兒都沒得吃,北方人來了南方之後水土不服,必然大病,此其三。曹操利令智昏,冒著這三大錯誤,豈能不敗?周瑜願率領幾萬人馬,把曹操活捉過來,獻給主公。

聽得底下叫好聲不斷,孫權更是異常激動:老賊早就想篡奪政權了,隻是忌憚袁氏兄弟、呂布、劉表跟孤這四個人。現在他們都相繼歸天了,隻剩下孤一人。孤與曹賊勢不兩立,有我沒他,有他沒我。

說著說著,竟然拔出腰間的利刃,猛地一砍,“哐”的一聲,桌子四個角變成五個角。想恭迎曹操的,這就是下場。驚得那些主和派張開大嘴,再也合不攏了。

但是在散會之後,周瑜覺得這樣簡單的以勢壓人的會議實在開得很荒唐。所以在當天夜裏,周瑜又去見孫權。

當然目的不是向孫權說些肉麻的盡忠話語,而是要把白天抗曹的豪言壯語變成腳踏實地的行動。曹操的八十萬大軍,不是一兩句豪言壯語就可以解決的。

其實孫權心裏也發毛,八十萬啊,就是東吳地區所有的男女老少加起來也隻有兩百萬,東吳拿什麼去跟曹操拚命?

周瑜覺得曹操信件中八十萬這個數字肯定有貓膩。恐怕曹操是在搞心理遊戲吧,別說八十萬,就是轉過來變成十八萬也沒有這個數。周瑜給曹操算了一筆賬,曹操的全部兵力隻有十五六萬,就算都帶來了,加上荊州投降的七八萬,也隻有二十三四萬。雖然這個數字聽起來很嚇人,但是那是一支病號累累的殘廢軍隊啊。隻要給我五萬精兵,絕對可以擊敗曹操的。

孫權聽了當場淚奔,撫摸著周瑜的後背:公瑾真是一個好同誌。張昭、秦鬆等人,隻顧著家裏的老婆,實在令我很失望。

就在那個晚上,周瑜與孫權共同策劃了一場流芳百世的大戰。按照孫權的部署,抽調出三萬精兵,由周瑜跟老將程普共同指揮,協同劉備二萬人馬,迎戰曹操。任命魯肅為總參謀長,運籌帷幄,確保此戰的勝利。

孫權鐵下心來,要跟曹操一決雌雄。曹阿瞞,你的末日來臨了!

2曹丞相的難題

正當孫權與周瑜商量著該劃出長江的哪一段來當做曹軍的墳墓區時,在江陵的曹操也正為軍隊中出現的一係列問題而煩惱著。

最最重要的問題是要不要進攻孫權?本來此次南征,攻打東吳還不在曹操的計劃之內。自從消滅河北的袁氏勢力之後,荊州的劉表成了曹操下一個打擊的首個目標。為此,曹操也做好了打第二場官渡大戰的思想準備。畢竟劉表長期擁兵自重,勢力也不容小覷。

所以在南征之前,曹操也審慎地向第一謀士荀彧尋求戰法。荀彧給他支招,大軍從宛城、葉城之間長驅直下,給劉表一個措手不及。像往常那樣,曹操留下荀彧守許昌,自己親率七八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向荊州開拔。

一路上幾乎是遇不到一個荊州兵,到了新野卻來了一幫求和的荊州官員。原來是劉表死了,劉琮準備投降。於是,想象中的第二場官渡大戰沒有發生,曹操就順利地進入了襄陽城。

可是進入襄陽城之後,他發現劉備早就跑走了,於是曹操又急急忙忙南下追趕劉備。經過一天一夜的長途奔襲,終於在當陽長阪坡逮住了劉備的難民隊伍。可是一場混戰之後,又讓這個狡猾的長耳朵逃得無影無蹤。曹操隻好把事情做絕,一路窮追猛打,一直追到江陵,這才戛然而止。

這時候,要不要繼續順江而下進攻東吳擺在麵前了。

謀士賈詡第一個提出反對意見:前年剛剛剿滅袁氏,今天又攻占荊州,威名遠播海內。荊州土地肥沃、物產豐饒,隻要在這裏好好發展經濟,讓百姓安居樂業,如此不費一兵一卒,東吳的孫權就會自動前來投靠的。

賈詡的話讓曹操哭笑不得。文和啊,馬超和韓遂時刻威脅著我們的大後方,劉備和孫權早就對荊州這塊肥肉垂涎三尺。我一回家,荊州能不能守得住還要打一個問號。再說孫權這小子是何等的人物?他會自動降服?何況我們手裏還有一支劉琮無償贈送的強大水師,這時候不趁機消滅孫權,還要等到猴年馬月?

戰船有了,兵力也足夠多了,如果還要如同賈詡所說,等著孫權前來自投,那簡直是守株待兔。

坐失良機決不是曹操的作風。那就跟孫權打仗吧!

可是一提打仗兩個字,曹操又頭疼了。那些從北方來的士卒一登上戰船,馬上就搖搖晃晃嘔吐不止。別說打仗了,就是能不能站穩也成問題了。

更可怕的是,軍中出現了流行病。至於什麼病,史書上沒有記載,估計連軍中的大夫也診斷不出來,開不出藥方治療。

根據當代醫學界的研究,當時曹軍的流行病可能有三種。第一種是急性血吸蟲病,這個在考古上也獲得支持。比如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女屍木乃伊,就在她的腸內和肝髒發現了血吸蟲卵。江陵一帶正是血吸蟲多發病區。染上了此病,發熱、腹痛、腹瀉是難免的。

第二種是瘧疾。荊州一帶草木叢生,蚊蟲橫行,正是嚴重的疾病區。曹操南征荊州時,正值瘧疾傳播季節。要是不幸得了瘧疾,高燒不退,上吐下瀉,渾身軟弱無力,這時候恐怕連武器也拿不動。

第三種就是斑疹傷寒。這在醫聖張仲景的書中得到證實:“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也就是說從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開始,荊州地區的南陽一帶,斑疹傷寒肆虐成災。由於當時戰禍連年不斷,根本談不上衛生防疫,老百姓叫苦連天。曹軍流行斑疹傷寒那是大概率的事情了。

十幾多萬的人馬,隨便都有可能出現上麵的一種流行病,那對戰鬥力的削弱是不堪設想的。要是不幸同時出現三種流行病,那曹軍不攻自滅。

在戰爭開始之前,還處於發病初期,曹操也不以為然,總不能因為幾個病號子,就影響了自己的宏圖大業。

可是情況馬上變得很嚴峻,現在不再是要不要進攻東吳的問題。偵探回來報告說,周瑜已經帶領三萬大軍、戰船數百艘,沿江西上,很快就要先發製人了。

曹操怒氣衝衝地大叫一聲:“開戰!”

3首戰必勝

曹操任命文聘為大將,率領一支數萬的北軍,駐守江陵。自己親自率領七萬荊州南軍、三四萬北軍,數百艘戰艦迎戰,讓寬敞的長江水麵擁擠不堪。戰旗飄揚,鼓聲震天,氣勢磅礴地沿江而下。曹操把這支混成兵團分成七個軍,一口氣任命了七個軍長:於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這七個軍自襄陽出發,沿著漢江直指江夏。

而曹操率領本軍以荊州水師將領蔡瑁、張允為水師先鋒,徐晃、滿寵為陸軍先鋒,自江陵出發,鋒芒也是朝著江夏。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初十日,東下的曹軍先頭部隊跟西上的周瑜在長江中江赤壁處(赤壁具體地理位置眾說紛紜,但是蒲圻一說證據確鑿,從文獻到考古文物)碰頭了,就此拉開了聞名於世的赤壁大戰的序幕。

這次序幕戰,史書上隻有八個字“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建安七子王粲在《英雄記》中記載了一次戰鬥,應該就是曹操與周瑜的第一次較量吧。但是這本書已經全部遺失在曆史的某一個角落,現在所能見到的殘篇斷簡,都是從其他史籍引用中抽出來的。

參考《英雄記》的說法,聯係一些史料,赤壁初戰應該是曹操的一次急不可耐的試探性進攻。

曹操的意圖很明顯。在搖搖晃晃的江麵上作戰,會讓那些北方士卒嚐盡苦頭。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渡江之後,從長江右側的赤壁登陸上岸。一旦爬到了陸地上,那些強悍的北方士卒又將生龍活虎,就可以從背後攻下周瑜的司令部所在地江夏,威逼孫權的政治中心——柴桑。

曹操派遣了一支數量超過一萬人的突擊隊,準備搶灘登陸赤壁。由於赤壁近岸水淺,大船根本派不上用場,於是曹操就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把周邊茂密的竹林砍下來,紮成幾千個竹排,組成了一支規模龐大的長江漂流隊。

貌似江水湍急,或者竹排的打造還沒有全部完成,所以曹操就把這些竹排隨便放在江邊的某個口岸,估計是在赤壁對岸的烏林附近。一俟準備妥當,就從烏林橫渡長江,直抵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