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達到了事業的巔峰(1 / 3)

1智多星之死

在渭南擊敗馬超等西涼集團之後,曹操繼續擴大戰果,十月,從長安出發,北征逃往安定的楊秋。楊秋很識時務,曹操一到安定城下,城頭上馬上豎起白旗,我們投降了。

但是馬超和韓遂卻躲到遙遠的涼州去了,如果再追過去,那就到了荒涼的羅布泊。從三月起兵,到現在,已經有七個月的征戰時間了,軍中糧食也差不多耗盡了。於是曹操在十二月回到長安,留下夏侯淵鎮守關中,自己要回到闊別將近一年的鄴城,因為朝廷的形勢和江東的孫權讓曹操很不放心。至於建立在漢中山溝溝中的那個宗教王國隻能先讓它再瘋狂幾天吧!

東吳的孫權,從來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曹操把征服江東定位為統一天下的最後障礙。赤壁大戰隻不過是拳王爭霸戰中的第一個回合,雖然曹操輸掉了第一個回合,但是他從來就不缺一顆奪冠的心。所以在掃平關中之後,曹操又把拳頭揮向孫權。

當然,孫權也不是毫無準備的。第一個準備,就是把政府中心從京口遷到建業。好處就是建業外圍的險要地形,簡直就是一層厚厚的鋼鐵防護罩,即使曹操的拳頭打來,碰到這層防護罩,就算拳頭不碰得流血也會疼得要命。第二個準備,在濡須水口建立水寨。這個主意是大將呂蒙想出來的,他的用意就是預防萬一。如果東吳大軍在跟曹軍交戰時,萬一出現了不利的局麵,來不及登船逃跑,那就可以暫時躲入水寨避難。從這兩個準備來看,孫權主要是立足於積極防禦的。

曹操與孫權第二回合的較量開始於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八月。可是在出兵之前,曹操集團內部出現矛盾。

這個矛盾的起因是曹操的謀士董昭。如果說曹操是“篡漢賊臣”的話,那麼董昭就是曹操篡漢的總設計師。從主張讓曹操遷都許昌開始,董昭就為曹操的前途精心設計。可以說,曹操想做的,董昭做了,曹操不想做的,董昭也做了。說白了,這個董昭就是曹操的馬甲。

曹操內心深處是否有篡漢的賊心?我們可以這麼說,在赤壁大戰之前,曹操確確實實是一個忠實於大漢帝國的臣子。把漢獻帝拉到許昌去圈養,並不是像曹操的敵人所說的那樣“挾天子以令諸侯”,至少曹操對漢獻帝還是比較客氣的,讓他有尊嚴地當著皇帝。

但是赤壁大戰的慘敗,宣告了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這個策略的破產。盡管曹操有心維護漢室的尊嚴,當然前提是自己的利益須得到保證,但是那些“不臣”不會就那麼老實聽命於曹操啊。

雖然說不聽命於曹操不等於不聽命於漢獻帝,但是至少可以說明,這時候的東漢帝國已經千瘡百孔,已經淪喪到戰國時期天下無主的混亂局麵,而孫劉聯軍在赤壁將曹操燒得滿臉灰土,更加驗證了“奉天子以令不臣”已經成了曹操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不甘。

可以說,準確判斷東漢當前的實際國情,讓曹操不得不在要不要繼續維護一個沒落的王朝這個問題上,重新作出一個選擇。

如果要繼續維護,那麼應該采取什麼方式去維護?“奉天子以令不臣”這麵大旗還要不要扛下去?如果不維護了,那麼曹操應該為自己找到怎樣的一個定位?要不要拆下東漢帝國這塊已經腐爛的招牌,重新掛上曹家的牌子?而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讓縣自明本誌令》就是在曹操在這樣一個思索之中出籠的,它給世人一個回答,我曹操要繼續做漢室的忠臣,但是業已取得的兵權、行政權不但不會交出來,反而要更緊緊地握在手中。

所以大約在《讓縣自明本誌令》發布之後半個月,曹操雖然讓出了豫州東部一隅的夏、柘、苦三個縣,但是三個兒子卻得到了幾個戰略位置非常重要的地區:曹植得到平原,曹據得到範陽,曹豹得到饒陽,形成了一道從山東到河北的扇形屏障,以確保曹操政治中心——鄴城的絕對安全。可以說,是丟了芝麻撿西瓜。隻要做到這一步,曹操就可以做到無論什麼時候都能真正立於不敗之地。

就在這時候,曹氏集團開始分裂了。一派是以董昭為代表的“篡漢派”,因為這些人早已看到了東漢帝國難以逃脫覆滅的厄運,所以主張曹操幹脆廢掉漢獻帝,取而代之;另一派是以荀彧為代表的“擁漢派”。他們這些人是懷抱匡複漢室之誌的士人階層,投靠曹操並非貪圖自己的光輝前景,在他們的心目中,永遠飄揚著“大漢帝國”這麵旗幟,無論它是如何的破爛不堪,但畢竟還是一麵不倒的旗幟。所以荀彧等人殷切希望,能夠假托曹操之手,扶起那棵遙遙欲倒的參天大樹。這些人永遠不想看到坐在皇帝位上的人由姓劉的,變成姓曹的,或者姓孫、姓袁。

分裂之後就是鬥爭,鬥爭爆發於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十月曹操準備第二次南征孫權的前夕,首先由“篡漢派”的代表董昭發難。按照董昭的邏輯,自古以來論建功立業,沒有人能夠比得上曹操,也沒有人像曹操那樣久居人臣之位,但是久居大臣之位又會受人猜疑,所以應當賜予曹操九錫,晉爵封王。於是董昭竭力遊說各派人士,建議曹操受王、公的尊號。

董昭的提議一出口,馬上遭到荀彧的反對。記得有位曆史學家是這樣說的,荀彧跟曹操的合作,隱含著“曲線救國”的政治意圖,絕非簡單的府主與僚屬關係,或者私人依附關係,這個跟董昭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荀彧的理由是,曹公起兵的本意是匡扶漢室,拯救國家,是抱著忠貞愛國的一顆赤誠之心。作為一個追求德、義的君子,不應該這麼做。

荀彧的擔憂是,一旦曹操加爵封王,大漢帝國的根基就會立刻遭到動搖。

但是在當時人身依附於曹操,生死都掌控在曹操手中,荀彧的這一美好願望無異於緣木求魚。終於,難以避免的悲劇發生了。

在曹操看來,董昭的建議無疑是曹操目前最有利的一種安排。既讓自己得到國家的軍政實權,又讓自己不背上篡漢的惡名,畢竟封王榮耀是榮耀,但還不是真正的皇帝。至於下一步怎麼走,那隻能看造化了。但是無論如何,曹操隻想當上一個魏王,絕無發動革命、取代漢室稱皇帝的意願。

可是追隨自己長達二十多年的首席軍師竟然對自己的理想說三道四,這未免太小覷我阿瞞了。曹操心裏顯然很不高興,於是大軍南征出發時,讓荀彧到譙去慰勞軍隊。荀彧到達以後,曹操乘機把他留在軍中。按照慣例,曹操遠征時,荀彧總是留在許昌,但是這一回曹操卻叫他隨軍南下,顯然是有深意的。

再之後,荀彧因為生病無法陪著曹操繼續南行,終於死在壽春。對於荀彧的死,史書是這樣記載的。曹操賞給他一盒飯,荀彧打開一看,原來隻是一個空飯盒。荀彧馬上猜透了曹操的啞謎:“跟著我不是吃白飯的,既然你不想吃我的飯,那自己解決肚子的溫飽吧。”在榨幹荀彧的最後一點剩餘價值之後,曹操終於拋棄了他,於是荀彧服毒自殺。

荀彧死後,在東吳流傳著這麼一個說法,壽春的人跑到東吳去向孫權彙報,說曹操逼迫荀彧殺掉伏皇後,荀彧不從,所以自殺。孫權馬上轉告正在攻打四川的劉備,劉備恨恨地說:“這個老賊不死,天下就安定不下來。”

可見,當時的人們已經把荀彧看做“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正義人物。雖然那個傳聞真假難辨,但是漢獻帝對這個忠心為國的義士給予極高的評價。漢獻帝竟然在祭祀祖宗神靈的儀式上廢掉“讜樂”(一種祭祀音樂活動),諡曰敬侯,表達了對荀彧之死的無限哀思。

2第二次較量——濡須口之戰

我們已經無法想象當曹操獲知荀彧已經殉身的心情,懊悔、憎恨還是高興?總之,事情很快就過去了,現在應該到了“賜予”孫權一死的時候了。

當然,這個“碧眼賊”是不會自動前來領死的。

不見棺材不掉淚,那就宣戰吧!於是,曹操委托寫文章跟自己齊名的阮瑀,給孫權寫了一封挑戰書,這個挑戰書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文筆最為優美的挑戰書。雖然是阮瑀代筆的,但一切都依照曹操的吩咐寫出來的,看看題目就知道,《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所以完全可以反映曹操的想法和用意。

這一次,曹操沒有扯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這些廢話,因為曹操知道,孫權根本就不吃這一套。所以曹操首先向孫權溫柔地揮揮手,哎呀,我們雖然打過一仗,但還是自家人(曹操的侄女嫁給了孫權的弟弟孫匡,而曹操的兒子曹彰是孫權堂弟孫賁的女婿)。

畢竟血濃於水,我跟孫將軍,就如同親骨肉一般。所以跟孫將軍反目為仇後,我也是徹夜輾轉難眠,有時候也恨自己,幹嘛就為了點小事,鬧得不可開交。我們還是摒棄前嫌,攜手並進,共創孫、曹二族美好的明天吧!

緊接著,曹操為自己在赤壁戰敗作辯護,以此證明自己是無敵的,赤壁戰敗隻是一個小概率的偶然事件。要不是碰到百年一遇的該死瘟疫,不得不自己燒毀船隻,恐怕沉到長江底下的將是周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