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人傑地靈的長州藩(1 / 2)

2006年9月26日,日本山口縣市內一片歡騰,大街上張燈結彩,像過節一樣。新幹線火車站前和市中心的百貨大樓等主要建築物上都掛上了大幅條幅:“祝賀山口縣第八位首相誕生!”“恭賀安倍晉三當選總理!”還有不少商店進行喜事大甩賣,有的點心鋪幹脆推出了“三饅頭”,把饅頭或糕點都做成新首相的人像,來表示慶賀。

安倍晉三是山口縣貢獻出的第8位首相,這一切又和山口縣在日本曆史上扮演的角色不無關係。

島國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四個大島組成,山口縣正好位於本州的最西南端,三麵環海,隔關門海峽與九州相望。據地質學家考證,遠古時期,山口縣曾經有陸地與朝鮮半島相連,後經地殼變動,朝鮮海峽形成後,日本就徹底成為了島國。雖然如此,經由朝鮮半島傳來的大陸文化仍然通過山口縣傳播到日本各地。山口從古代就成為日本國內主要的運輸通道,古稱“長門、周防”之國。改藩製後,就稱長州藩,近代以後才改為山口。

“山口”一名初見於元政寺建長六年(1254年)所鑄的金鼓上的銘文,原文是“防州山口月輪山元政寺天神宮”。山口盆地西北麵的宮野莊內有座清水寺,據寺內所藏的建久六年(1195年)九月的“宮野莊田畠等立劵文”所示,當時宮野莊隻有土地118町步(約合300來畝),農戶31戶,是當時很普通的貧寒村莊,由此可推斷在鐮倉時代(1192—1333年)這一帶還是農村地區。

由於地理關係,眾多來自朝鮮半島的渡來人,都是從這裏上岸的。七世紀中葉,百濟被高句麗滅亡時,多數逃亡者均選擇距離故土較近的周防落腳。周防國首屈一指的豪族大內氏就是百濟國的始祖溫祚王高氏的後裔,他們在新羅和唐聯軍大舉進犯故國的時候,渡海避難到日本。另外還有新羅歸化族的秦氏等。

因為地理上的優勢,大內氏與韓國、中國有著頻繁的貿易往來,他們把棉布和高麗人參輸入日本,獲得了巨大財富,也使自己發展成當地一個強大的家族,並在這裏建成了日本西部第一個文化城。到了14世紀,大內氏的勢力範圍擴展到整個山口縣的西部及北部地區。在發展勢力的同時,大內氏對基督教的傳播采取了寬容和鼓勵的政策,因為大內家族非常樂於接受大陸文化和藝術,所以促進了山口的文化發展。當時,山口是一個著名的國際性城市,有2000多名外國人定居。在日本內戰時期,隨著戰事的大幅蔓延,一些貴族、文化人,如學者、僧侶、藝術家等紛紛從京都逃難到和平的山口縣,使山口經濟文化達到空前的繁榮。但是,由於家臣對吃喝享樂的大內家族和其他貴族的強烈不滿而爆發叛亂,導致大內家族在16世紀末滅亡。

大內家族滅亡後,山口的統治者變成了統治廣島周邊地區的毛利家族。那時,毛利家族不斷擴展他們的勢力並牢牢地掌控了整個中部地區。豐臣秀吉在世時,長州藩主毛利曾受120萬石之封,領有中國地區的全部。1598年豐臣秀吉死後,其親信家臣分裂為石田三成、小西行長為首的文官派和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為首的武將派。實力最強的首席大老(輔佐秀吉繼承人秀賴的最高執政官)德川家康為奪取豐臣家的權勢,利用兩派不和迫使武將派歸順於己,並組成兵力約10萬人的東軍,於1600年6月發兵攻打文官派。7月,石田三成同小西行長、毛利輝元、上杉景勝等聯合,組成8萬餘人的西軍討伐德川家康。19日,西軍進攻伏見城,揭開關原戰役序幕。9月15日,兩軍交戰於關原,西軍因大將小早川秀秋等倒戈而敗北。戰後,石田三成、小西行長被處極刑,90餘家參加西軍的大名(領主)被沒收領地,豐臣後人豐臣秀賴被降為大名。

關原戰役為德川家康稱霸全國奠定了基礎。戰役之前,德川曾答應西軍主帥毛利,戰勝之後不削減他的封地。毛利信以為真,消極避戰,協助德川軍得勝。誰知德川勝利後並未履行諾言,毛利被迫撤退到一個叫萩的邊遠小鎮上,這種屈辱和仇恨成為毛利家族日後對討伐江戶幕府運動的導火索。

封地的減少、收獲的降低,使得毛利不得不大量裁減家臣,屬下的人民也逃亡了許多。失地受辱的仇恨世世代代地傳了下來,毛利一族休養生息,念念不忘的是推翻德川家族的統治,報一箭之仇。可是,民少地瘠,實力不夠。此後的300餘年裏,毛利一家采取了許多改革措施:實行屯墾、擴大耕地,增加稻穀產量;發展食鹽、造紙等產業擴充軍備;倡導蘭學,引進科學知識,實行有效的財政管理;控製下關等要塞之地,保持對外交流。本州與九州之間的關門海峽形如河流,長7公裏,寬700米到1500米不等,素以海流湍急著稱。關門海峽和下關港是連接本州和九州的要地,也曾是明代日本與朝鮮、中國貿易的通道。長門藩主聯絡了周圍各藩疏通了從瀨戶內海通往日本海的航道,並設上關、中關、下關三個關進行管理。1863年,長州軍隊就在這裏炮擊與幕府交流的美、英、法、荷等國的艦隊,挑起事端,史稱下關事件。在西方艦隊強大的炮火之下,長州軍隊死傷慘重。炮火的洗禮使他們認識到西方的實力,他們隨即180度大轉彎,向西方認真學習,實施維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