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的閉關自守政策下,長州藩堅持秘密地積蓄力量。有史料記載,長州藩的家臣首領們每年正月初一的五更都要聚集在曆代藩主的靈位前開會,互相勉勵:“討伐幕府大業準備的怎麼樣了?”“還不行,還為時尚早!”這樣的對話持續了200多年。經過了如此的努力,長州藩終於在“明治維新”中一舉成功。山口孕育了改變日本曆史的“明治維新”的原動力。
在長達二百餘年的德川幕府時代,掌握實權的將軍幕府架空天皇,挾天子以令天下,奉行閉關鎖國政策。這樣一來,長州藩對幕府就有了雙重的反感:一方麵,效忠天皇的傳統思想主張推翻幕府統治;一方麵接受了西方思想的若幹誌士,再也無法忍受幕府的閉關鎖國。
在國內矛盾不斷加劇之時,西方殖民主義列強大舉入侵日本。1853年,美國海軍將領培利(又譯:柏利)率領艦隊兩次闖進江戶灣,迫使日本開港通商。當時執政的幕府屈服於列強的炮火,無視天皇聖旨,連續與列強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和關稅協定,出賣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大批農民和手工業者因為外貨的傾入而紛紛破產,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迅速激化,造成了劇烈的社會震蕩,引起了國民強烈不滿,直接動搖了幕府統治的根基。臥薪嚐膽了近300年的長州藩見時機已到,帶頭揭竿而起,其代表人物吉田鬆陰,堅持推翻鎖國封閉的幕府,主張把日本向世界開放。但吉田鬆陰很快被幕府逮捕並處死。然而,他的弟子們則堅持他的思想,前赴後繼地繼續展開倒幕運動。19世紀60年代起,旨在推翻德川幕府統治,建立以天皇為核心的議會政府的近代國家運動迅速展開,長州藩與九州的薩摩藩聯手,成為倒幕維新運動的策源地。
1865年12月,長州藩倒幕派高杉晉作率領以農民為主體的“奇兵隊”擊敗保守派,奪取了藩政權。隨後,薩摩藩倒幕派西鄉隆盛、大文保利通等人也控製了藩權。不久,這兩股力量結成討幕聯盟,成為全國討幕運動的策源地。他們一方麵實行政治、經濟改革,以調動農民、商人和中下級武士的積極性;另一方麵,在軍事上武裝自己,購置大量的西方先進武器,與幕府軍隊抗衡。1871年,日本廢藩置縣,長州藩改稱山口縣。“明治維新”後,德川幕府被迫還政於天皇,維新派人士大量進入日本政治中樞,薩摩藩人士占據軍警界,而長州藩人士則把持了政經界,第一位首相伊藤博文也是來自長州藩。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保留了政治上的大家族製度。日本的議員,如沒有政治家族背景很難當選。山口縣的政治家們,通過血脈一代代流傳下來,始終在日本政壇占據重要的地位。
沒有能活著看到“明治維新”成功的吉田鬆陰享有明治維新“精神導師”的崇高聲譽,吉田鬆陰“恰似難產之母,自身雖死,其兒卻得發育成長”。日本通過倒幕,創建了新的,更有能力的政府,走上了迅速發展近代化的道路,吉田鬆陰被梁啟超稱為“日本維新之首功”。值得警惕的是,吉田鬆陰的思想中具有強烈的民族擴張主義成分,他主張侵略中國和朝鮮,“控製南洋而襲印度”,甚至夢想“並吞五大洲”,對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形成具有極大的影響。他在家鄉開設的“鬆下村塾”,培養出木戶孝允、高杉晉作、伊藤博文、山縣有朋等明治維新的領袖人物。
曆史上,日本的山口縣總理輩出,傲居全國之首。為了紀念明治維新“精神導師”,後人在他的出生地萩市修建了一所吉田鬆陰紀念館。就在這個紀念館裏,展示著7位出生於山口縣的首相的蠟人像。這7人分別為伊藤博文、山縣有朋、桂太郎、寺內正毅、田中義一、岸信介、佐藤榮作。這7座蠟人像均為站立姿勢。除此之外,在該室一角,還有一個與這7人截然不同的坐在椅子上的蠟人像。它就是安倍晉三的父親——安倍晉太郎。安倍晉太郎是二戰後的日本政治家,中曾根康弘內閣的日本外相,與前首相竹下登、宮澤喜一被並稱為中曾根之後的日本政壇“三領袖”。其妻子岸洋子是二戰甲級戰犯之一的前日本首相岸信介之女。安倍晉三就是他們倆的二兒子。安倍晉太郎曾被視為是“離總理寶座最近的政治家”,1985年,該紀念館根據各種跡象推定“安倍晉太郎總理”必然誕生,提前定製蠟像備用。但是誰知晉太郎於1991年因病突然逝世,與總裁和總理擦身而過,為個人、家族、鄉梓留下了曆史遺憾。
略微有些日本近代史常識的人可能都知道,山口縣出來的首相隱隱約約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具有強烈的國粹主義立場。
伊藤博文是近代日本第一位首相,他挑起甲午戰爭,是對朝鮮半島進行殖民的中心人物;山縣有朋是日本陸軍創始人之一,發動指揮了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桂太郎擔任首相期間,取得了日俄戰爭的勝利;寺內正毅決定吞並朝鮮;田中義一是中日關係上著名的“田中奏折”的始作俑者;岸信介是甲級戰犯;佐藤榮作與岸信介是血緣上的親兄弟,在任期間頑固推行親台反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