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的遺囑公布以後,立即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強烈反響。當時的一位瑞典評論家撰文說:諾貝爾獎是獎給那些為促進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事業做出特殊貢獻的人們的最高獎賞,是以純粹理想主義為目的的崇高的珍品。這一評價並不過分。諾貝爾獎金的真正價值不在於它可觀的數額,而在於它致力的崇高目標。它不但是一筆物質財富,更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
諾貝爾逝世後,瑞典科學院和卡羅琳醫學院在諾貝爾親屬的配合下,用了五年時間,才就頒獎的組織程序和實施方法達成一致的意見,於1900年6月29日公布評選獲獎人的章程,並於1901年12月12日,頒發了第一批獎金。從此以後,除了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暫時停發外,每年都頒發諾貝爾獎,已經曆時一個世紀了。
至於1965年開始頒發的諾貝爾經濟獎,就與諾貝爾的遺囑無關了,它是為了紀念作為經濟活動家的諾貝爾所新設的紀念獎。
丁肇中在1974年11月11日正式公布他發現了J粒子,1976年10月1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通知他獲得了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中間曆時2年8個月,他獲獎的時間是較快的。有的科學家有了重大發現後,經過30多年才被授予諾貝爾獎,例如,美國物理學家貝蒂於1938年提出太陽能來自核反應的理論,直到恒星能源理論建立後,他才於1967年被授予諾貝爾獎。丁肇中是第105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又是宇宙輻射和基本粒子研究的第14位獲諾貝爾獎的人。
2.“我要用漢語發表演說”
1976年10月18日,這是一個風和日麗的好日子,在歐洲美麗的城市日內瓦,丁肇中接到了瑞典科學院發來的電報,告訴了他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消息。
丁肇中得到這個消息,抑製不住內心的喜悅。他想到,多年的辛勞獲得了世界最高的科學肯定,這是件值得高興的事。他同時想到了妻子露易斯·凱薏,多年來,是妻子默默地擔起了家庭重擔,承擔起了撫育孩子的責任,才使他得以全身心地投入科學研究之中,也才有了今天世界性的榮譽。
丁肇中安排好了工作,兩天之後返回勒辛頓家中,他要和妻子、孩子分享這份快樂,他難得這樣輕鬆一下,和家人團聚在一起,高高興興地享受天倫之樂。
他已經給父親發了電報,急切地等待遠在台灣的父親丁觀海的到來,然後一同去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參加諾貝爾獎受獎儀式。
舉世矚目的諾貝爾獎頒獎儀式,每年在諾貝爾逝世紀念日12月10日下午4時30分舉行,屆時,每一位得獎人由諾貝爾基金會的成員陪同,進入斯德哥爾摩音樂廳的受獎席位。
受獎儀式舉行的前一天,丁肇中和他父親丁觀海、妻子露易斯·凱薏乘飛機來到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
斯德哥爾摩是北歐第二大城市,位於梅拉倫湖與波羅的海的交彙處,是一座寧靜、優美的城市,由14個島嶼組成,它們像一把晶瑩璀璨的珍珠,散落在湖、海之間。橫跨海麵別具心裁的大橋宛如一條條玉帶將城市諸島相連;蒼翠的山岡、蔚藍的海水和迂回起伏的街道融為一體;中世紀雄偉的建築物、鱗次櫛比的現代化大廈,與碧樹紅花叢中一座座油漆精致的別墅相映成趣。著名的斯德哥爾摩音樂廳麵臨斯維亞大街。皇後島上有“中國宮”,這是18世紀歐洲推崇中國文化的見證,反映了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融。更為有趣的是,位於城市以東的沙丘巴登地區,曾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維新派領袖康有為居住過的地方。康有為戊戌變法失敗後,流亡國外,作環球之行,曾到過瑞典。1909年他購下這裏的一座小島,修建了一所中國式園林,並取名為“北海草堂”。
現在,又一代炎黃子孫來到了瑞典。丁肇中一行住在豪華闊氣的旅館裏,受到了貴賓級的接待,服務小姐對待得獎者和他們的家屬都彬彬有禮,服務熱情、周到,對於他們提出的要求,總是盡量給予滿足,派出小轎車為他們提供各種服務。
按照諾貝爾獎授獎儀式的慣例,在授獎時,基金會主席以瑞典語簡要介紹得獎人的偉大貢獻,邀請得獎人以本國語言發表演說。然後獲獎人在瑞典國王麵前接受榮譽證書和金質獎章。
授獎儀式舉行前夕,會議主持人在與丁肇中教授商量落實有關問題時,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丁肇中提出要用漢語發表演說。
會議主持人聽了為之一怔,不解地說:“您不是美國人嗎?您要用本國的語言發表演說。”
丁肇中說:“我是中國人,需要用漢語發表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