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能成為一部不朽之作,關鍵在於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本草”。而是以中藥作用為依托的,包括中醫基礎理論、藥物、方劑、臨床應用等眾多學科的綜合體。它的理、藥、方、治幾乎涉及到了中醫學的所有內容,對中醫學的發展有著非凡的意義。
當然,對人類貢獻最大的還是它的藥學成就。它集曆代本草之大成,體現出了本草知識的全麵性;它準確的歸納總結,體現出了藥性理論的係統性;它細膩的分析和表述,體現出了本草內容的科學性;它清晰的綱目結構,體現出了本草文獻的邏輯性;他豐富多彩的筆法,體現出了本草學的廣博性;他創造性的自然分類法,體現出了藥物分類的先進性等。這些都是了不起的成就。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時珍的類科學分類法,它與傳統的按上、中、下三品對中藥進行分類的方法相比是質的飛躍,與如今的自然分類法基本接近。它從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植物的自然類群,使人類對植物分類研究的進程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它的出現,比1735年林奈提出的自然係統理論早一百多年,並且其內容比後者豐富得多,無怪乎許多學者把它稱為“古代最完美的分類法”。
我國古代的煉丹術曾為礦物學、化學的發展積累了許多知識,但由於它嚴重脫離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生產實踐,脫離了社會的實質需求,其技術也就不可能得到發展。而李時珍的研究是麵向實際、麵向人民的,所以他在化學和礦物學方麵的成就自然就遠遠超過了煉丹術。
《本草綱目》裏礦物學方麵的資料已相當豐富,它共記載著礦物藥材一百多種。我們從李時珍的記載中可以知道,當時金礦的主要產區在湖南、湖北、四川、雲南;銅礦產於四川、兩廣、雲南、貴州;山西出明礬;朱砂以湖南辰州的最好,所以又名辰砂;蒲州的膽礬最為上品等等。
在礦物的顏色、性形、成分和真偽鑒別方麵,《本草綱目》所收集的資料就更加豐富了。例如金子是貴重金屬,金的純度不夠,顏色也就有差別,即“七青、八黃、九紫、十赤”,隻有十成的純金才是赤色的。李時珍還收集不少化學鑒定法。如胡粉又名鉛粉,是鉛的一種化合物,李時珍寫道:“胡粉得雌黃而色黑。”雌黃是一種硫化物,胡粉與雌黃接觸可以生成硫化鉛,由於硫化鉛是黑色的,所以胡粉遇到雌黃而變黑。這是一種簡便又快速的鑒定方法。
現代化學十分注意研究晶體。從《本草綱目》中我們也可以知道,從公元5世紀以來,我國的勞動人民就已經懂得用鹽類的多次結晶來製造藥物了。把粗製的芒硝放在鍋裏,用水煮化,倒入盆中,待慢慢冷卻後就可以得到大塊的透明結晶。這種經過重結晶的芒硝純度很高。
《本草綱目》對水質的研究也很細致、深入,它把水分成天水與地水兩大類。天水包括雨水、雪水等,從現代化學角度來看,雨水、雪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天然的蒸餾水,雜質較少。由於當時科技不發達,還沒有人造蒸餾水,但李時珍卻已經會製造和利用這些天然蒸餾水以供藥用了,他認為天水比地麵的水煎藥更好。他認為露水也是一種天水,也可以治病,柏樹葉子和菖蒲葉上的露水就有明目的作用。我們現在知道,這些露水都含有該種植物的微量分泌物,有一定的滅菌作用。由此可見,李時珍的看法是有一定科學根據的。
隨著國際文化交流的興起,《本草綱目》流傳到了國外,聲名鵲起。它首先通過海路傳到日本,隨後到達朝鮮、東南亞、歐洲乃至全世界。特別是日本,由於地理及文化淵源的關係傳入較早,影響也頗深。
據日本醫學史料記載,《本草綱目》最早傳入日本是在慶長十二年(1607年)。當時一名叫林道春的名醫從長崎得到一部金陵版的《本草綱目》,看完後,覺得這本書不僅有利於漢方醫藥學的發展,也很適應日本國藥材生產發展的經濟政策,於是迅速將其獻給了當時的幕府首腦德川家康。德川見之如獲至寶,常置幕府座右備查,所以這部書又被稱為“神君禦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