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黃帝元妃嫘祖(2 / 3)

關於嫘祖養蠶,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位善良的姑娘,出生在西陵(今四川省鹽亭縣境內)嫘村山一戶人家。姑娘長大後每天都要外出采集野果來奉養體弱多病的二老。她不怕苦和累,近處的野果采集完了,便跋山涉水到遠處去采集,每天很晚才回家。不久,遠處的野果也采完了,拿啥來奉養二老呢?生活的艱難使姑娘靠在一棵桑樹下傷心地哭了起來,哭聲是那樣哀婉、淒涼,使遠近的飛禽走獸都感動地流下了淚水。這哭聲震動了天庭。玉皇大帝撥開雲霧向下一看,見一個十四五歲的孝女哭得死去活來,便發了善心,把罪仙“馬頭娘”打下凡間,變成吃桑葉吐絲的天蟲。馬頭娘看見姑娘悲傷的樣子,便將桑果落在她的嘴邊,姑娘舔舔嘴邊又酸又甜,便吃了一點兒,覺得沒什麼異樣,就采了許多帶回家給二老吃,老人吃後精神一天比一天好。

一個陽光明媚的夏天,姑娘發現樹上的天蟲不斷地吐著絲做繭子,在陽光下產生的七彩光反射得非常漂亮。出於好奇,姑娘采了一粒放在嘴裏,用手把絲拉出來,發現這絲很有韌性。她索性像天蟲那樣,編成一塊塊小綢子,連成一大塊給父母披在身上,夏天涼爽、冬天溫暖,於是為天蟲取名為蠶,捉回家喂養。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姑娘完全掌握了蠶的生產規律和繅絲、織綢技藝,並將這些毫無保留地教給當地的人們。從此人們結束了“茹毛飲血,衣其羽毛”的原始衣著,進入了錦衣繡服的文明社會。

姑娘發明養蠶、繅絲、織綢的消息很快傳遍西陵部落,西陵王非常高興,收姑娘為幹女兒,賜名“嫘祖”。嫘祖的創舉很快傳遍了神州大地,部落首領們紛紛到西陵向她求婚,都遭到嫘祖的婉拒。這時英俊非凡的中原部落首領黃帝軒轅,征戰來到西陵,兩人一見傾心,很快嫘祖被選作黃帝的元妃。嫘祖輔助黃帝戰勝了南方的蚩尤和西方的炎帝,協調好各部落的關係,完成了統一中華的大業。同時奏請黃帝詔令天下,把栽桑養蠶織錦的技術推廣到全國。嫘祖死後,黃帝把她葬於嫘村山,後世尊稱其為“先蠶娘娘”。

還有另外一個“版本”。

黃帝戰勝蚩尤後,正躊躇滿誌地在大殿中央的寶座上聽樂觀舞。正在這時,蠶神——一個美麗的姑娘,手裏捧著她自己吐出的兩縷絲,一縷黃的像金子,一縷白的像白銀,從天空冉冉下降,趕來獻給黃帝。這蠶仙住在北方的荒野,在那三棵高百丈、並排生長的桑樹旁,半跪在另一棵大樹上,不分晝夜地吐絲,人們叫那裏為“嘔絲之野”。這姑娘身上披一件馬皮,如果她把馬皮兩邊的邊沿拉攏一點,包裹住自己的身體,那她馬上就會化生為一條長著馬頭的蠶。黃帝見了這些美麗而稀罕的東西,連聲稱讚:“好啊,這下我天下庶民又多了一種寶貝!”蠶神見黃帝如此關懷天下人民,感動地拉攏馬皮,變成一隻蠶,口裏吐出兩根無休無盡的細長的絲來,一根金黃、一根銀白。黃帝很受感動,立即命人把蠶送給正宮嫘祖。

嫘祖親自把化生出來的蠶放到桑樹上,手拿著竹竿,每天精心地看管,蠶兒越生越多,吐出的絲和蠶神獻來的絲一樣好看。她就用木棍做支架,用絲做線,以骨針為梭,經緯相織,織出了又輕又軟、行雲流水一樣的絹子,比起以前的苧麻織的布不知好到哪裏去了。這天,嫘祖和黃帝在一塊,開玩笑說:“你造的衣冠不結實又粗糙,還不如我養蠶取絲,織出的絹又堅固又好看。”黃帝自己也對嫘祖用蠶絲織成絲綢非常佩服。

嫘祖不但自己養蠶,還熱心地把技術傳授給庶民百姓。她經常和姐妹們在一線泉旁養蠶紡織、煮繭抽絲。抽出的絲越來越長,飄到山下,泉水順絲流下,就形成了一條瀑布……到了夏天,黃帝還穿著那件虎皮圍腰。嫘祖看後心裏想:“軒轅戊巳之日所生,當時黃星呈祥,我們居住的黃土高原也是黃色,如果能給黃帝織一件黃色的衣服,該有多好!”她就專門挑出許多黃色的蠶繭,縷成黃絲,為黃帝縫製黃色的繒衣。製成後,黃帝穿上人世間第一件黃色的繒衣,在陽光下閃著耀眼的金光,顯得十分神聖和莊嚴。

當然,傳說總免不了穿鑿附會的成分存在。但我們作為世界上最早製造絲綢的國家卻是不爭的事實。傳世文獻中對中國絲綢的最早記載見於《尚書·禹貢》,種類有絲、織文(有花紋的絲織品)、玄纖縞(纖細的黑白繒和白繒)、玄綞機組(黑色和淺紅色的絲織品)等。而《禹貢》的記載進一步表明,早在中國文明興起的初期,中國絲織品已經形成了許多種類多樣化的發展格局。顯然,中國絲綢的起源時代,還遠在《禹貢》的成書年代之前。《易·係辭下》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無下治。”孔穎達《疏》雲:“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製短小,今衣絲麻布帛,所作衣裳,其製長大,故雲垂衣裳也。”這表明,中國絲綢的起源是在黃帝時代,而《淮南子》所引的《蠶經》,對蠶桑絲綢起源於黃帝時代也有明確的記載。其文曰:“黃帝元妃西陵氏始蠶”、“黃帝製衣裳因此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