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反光鏡
就連挑剔的史官,都不吝嗇於對她的讚美,說:“太宗不是無過,皇後卻乃完人”。
她活成了無數個女人的夢想:位極中宮,尊貴無限;品行高尚,萬人擁戴;夫妻情深,是太宗皇帝心中獨一無二的存在。
然而,也許正因為幸福太過,以至天不假英年,隻活了短短的36年。
她就是一代賢後長孫皇後。
唐太宗李世民有眾多的女人,她們得到過各種各樣的賞賜、寵愛、恩德,卻始終沒得到過長孫皇後般的“待遇”。不隻是因為她是皇後,更因為她的品行。
在李世民重病時,她隨時攜帶“解藥”,她能三言兩語讓李世民消火,她知道偉大的太宗皇帝需要什麼,她寬容大度、高貴聰慧,她管理的後宮有條有理……長孫皇後堪稱最完美的皇後。
長孫皇後祖先為北魏拓跋氏。父親長孫晟隋時官至右驍衛將軍。她從小愛好讀書,通達禮儀,十三歲時嫁給李世民為妻。李世民登基以後,被立為皇後。
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極一時,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謀臣武將外,也與他賢淑溫良的妻子長孫皇後的輔佐分不開。
做了至高無上的皇後,長孫氏並不因之而驕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著賢良恭儉的美德。對於年老賦閑的太上皇李淵,她十分恭敬而細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請安,時時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宮女怎樣調節他的生活起居,像個普通的兒媳婦那樣盡著孝道。對後宮的妃嬪,長孫皇後也非常寬容和順,如果妃子、宮人生了病,她也會派人送藥,並親自前去看望撫慰。正是這些溫馨感人的細節,終使得“下懷其仁”,後宮不再冰冷,呈現出一派祥和溫馨的氣氛。
唐太宗對她十分器重,回到後宮,常與她談起一些軍國大事及賞罰細節。長孫皇後雖然是一個很有見地的女人,但她不願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幹預國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處事原則,認為男女有別,應各司其職,因而她說:“牝雞司晨,終非正道,婦人預聞政事,亦為不祥。”唐太宗卻堅持要聽她的看法,長孫皇後拗不過,說出了自己經過深思熟慮而得出的見解:“居安思危,任賢納諫而已,其他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則,而不願用細枝末節的建議來束縛李世民,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謀臣賢士的能力。
李世民牢牢記住了賢妻的“居安思危”與“任賢納諫”這兩句話。當時天下已經基本太平,很多武將漸漸開始疏於練武,唐太宗就時常在公務之暇,召集武官們演習射技。名為消遣,實際上是督促武官勤練武藝,並以演習成績作為他們升遷及獎賞的重要參考。按曆朝朝規,除了皇宮守衛及個別功臣外其他人員不許帶兵器上朝,以保證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眾人張弓挾箭在陛下座側,萬一有誰圖謀不軌,傷害陛下,豈不是社稷之大難!”李世民卻說:“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懷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賢、用人不疑的作風,深得手下文武諸臣的擁護,由此屬下人人自勵,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時期也不放鬆警惕。
長孫皇後與唐太宗的長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總管太子東宮的日常用度。當時宮中實行節儉開支的製度,太子宮中也不例外,費用十分緊湊。遂安夫人時常在長孫皇後麵前嘀咕,說:“太子貴為未來君王,理應受天下供養,然而現在用度捉襟見肘,一應器物都很寒酸。”因而屢次要求增加費用。但長孫皇後並不因為是自己的愛子就網開一麵,她說:“身為儲君,來日方長,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揚,何患器物之短缺與用度之不足!”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後的哥哥,文武雙全,早年即與李世民是至交,並輔佐李世民贏取天下,立下了卓越功勳,本應位居高官。但因為他的皇後妹妹,反而處處避嫌,以免給別人留下話柄。唐太宗原想讓長孫無忌擔任宰相,長孫皇後卻奏稱:“妾既然已托身皇宮,位極至尊,實在不願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漢代呂後之行可作前車之鑒。萬望聖明,不要以妾兄為宰相!”唐太宗不想聽從,他覺得讓長孫無忌任宰相憑的是他的功勳與才幹,完全可以“任人不避親疏,唯才是用”。而長孫無忌也很顧忌妹妹的關係,不願意位極人臣。萬不得已,唐太宗隻好讓他做開府儀同三司,位高而不實際掌管政事,長孫無忌仍要推辭,理由是:“臣為外戚,任臣為高官,恐天下人說陛下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為官擇人。唯才是用,如果無才,雖親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雖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舉,並非私親也。”長孫無忌這才答應下來,這兄妹兩人都是那種清廉無私的高潔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