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完美的長孫皇後(2 / 3)

長樂公主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後的掌上明珠。將要出嫁時,所配嫁妝要比永嘉公主加了一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妹妹,出嫁時正逢唐初百業待興之際,嫁妝比較簡樸。而長樂公主出嫁時已值貞觀盛世,國力強盛,唐太宗要求增添些嫁妝本不過分。但魏征聽說了此事,上朝時諫道:“長樂公主之禮若過於永嘉公主,於情於理皆不合,長幼有序。規製有定,還望陛下不要授人話柄。”唐太宗本來對這番話不以為然。時代不同,情況有變,未必就非要死守陳規。回宮後,唐太宗隨口把魏征的話告訴了長孫皇後,長孫皇後卻對此十分重視,她稱讚道:“常聞陛下禮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聞其諫言,實乃引禮義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與陛下結發為夫婦,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顏色,不敢輕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遠,能進言若此,實為難得,陛下不可不從啊!”於是,在長孫皇後的操持下,長樂公主帶著不甚豐厚的嫁妝出嫁了。

長孫皇後不僅是口頭上稱讚魏征,而且還派中使賜給魏征絹四百匹、錢四百緡,並傳口訊說:“聞公正直,如今見之,故以相賞;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轉移。”魏征得到長孫皇後的支持和鼓勵,更加盡忠盡力,經常在朝廷上犯顏直諫,絲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為有他這樣一位赤膽忠心的諫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許多過失,成為一位聖明君王。說到底,這中間實際上還有長孫皇後的一份功勞。

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某天唐太宗下朝後怒氣衝衝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這個田舍翁!”等太宗平靜下來後,長孫皇後改換了朝服,鄭重地向皇帝祝賀。太宗不解:“這是為何?”她說:“臣妾聽說,主明臣直,隻有君主賢能,臣下才能直言不諱地進諫……”

貞觀八年,長孫皇後隨唐太宗巡幸九成宮,回來路上受了風寒,又引動了舊日痼疾,病情日漸加重。太子承乾請求以大赦囚徒並將他們送入道觀來為母後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後盛德都隨聲附和,就連耿直的魏征也沒有提出異議。但長孫皇後自己堅決反對,她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壽,吾向來不做惡事;若行善無效,那麼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國家大事,道觀也是清靜之地,不必因為我而攪擾,何必因我一婦人,而亂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義,終生不為自己而影響國事,眾人聽了都感動得直落淚。唐太宗也隻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罷。

長孫皇後的病拖了兩年時間,終於在貞觀十年(636年)六月崩逝於立政殿,享年僅三十六歲。彌留之際,尚殷殷囑咐唐太宗善待賢臣,不要讓外戚位居顯要;並請求死後薄葬,一切從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