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女皇帝武則天的愛情(1 / 2)

曆史反光鏡

公元650年,在感業寺進行了一場意義深遠的“約會”。後世史家提及此事,莫不麵露鄙夷尷尬之色,甚至還帶點遮遮掩掩的慌亂。比起後人的百味雜陳,當事人倒真誠的多。一個女人終於重新回到心愛的男人的懷抱,一個男人終於找回了失落的另一個半圓。

說到這裏,大家可能就都明白了。這個女人是武則天,男人是李治。

貞觀22年,唐太宗生病。侍奉皇帝的武則天與前來探病的太子相遇,庶母和庶子之間發生了感情。

在此之前,武則天已經給太子英明的父親做了12年小老婆。雖然後世一直在說武則天勾引了李治,但仔細推敲一下,這話本身就有矛盾。“仁懦”孝順的太子輕易就被自己的庶母勾引了,而且是一個談不上傾國傾城的庶母。既然“悅之”,隻能說明李治確實愛上了武則天。唐太宗死後,凡未生育過的侍妾一律被送進感業寺當尼姑。武則天當然也不能例外,被迫剃去秀發,去陪伴青燈古佛去了。

那麼,兩人的感情如何發展下去呢?

武則天寫過一首情詩,名字叫做《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詩的大意是說:我心緒紛亂,精神恍惚,都能把紅的看成綠的了。因為我整天想著你。如果你不相信,就打開箱子看看我的石榴紅裙吧,那上麵灑滿了我斑駁的淚跡。這首詩寫得情真意切,據說李白看到之後,也不由悵然若失,覺得自己不如武則天。

這還真不像武則天幹的事。這似乎是她在曆史上唯一一次以柔情的麵孔出現。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周年忌,李治來到感業寺行香。根據當時的禮儀製度,皇帝死後的周年,繼嗣的皇帝要到寺院上香,為先帝祈福,同時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行香是固定儀式,但到哪個寺院行香就由皇帝決定了。李治放著長安城裏那麼多的名寺不去,偏偏選擇武則天所在的感業寺,這裏麵絕對有貓膩。那麼,在這裏,兩人都幹了些什麼事呢?根據《唐會要》記載:“上因忌日行香見之,武氏泣,上亦潸然。”

公元654年,高宗將武則天召進宮中封為“昭儀”,次年冊封為皇後。

有人說,武則天並不愛李治,她隻是利用他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李治後期對武則天的縱容也絕不是因為愛,由於生性懦弱才會被武則天控製。其實不然,武則天和李治是有感情的。他們是真的相愛,在長達三十多年的時間裏,互相扶持、彼此依賴。武則天這一生,真正愛她、珍惜她、保護她的人,是李治。怎麼講呢?

1.真情流露

一個身邊圍繞著無數美女的皇帝,冒天下之大不韙,把自己已經削發為尼的庶母從感業寺裏接出來,先是冊封昭儀,後為她創設獨一無二的“宸妃”名號,再又費盡心機地把她推向皇後的寶座。這一切,都是一個男人向他心愛的女人表示愛情的表現。

2.知心愛人

武則天懂得愛。她對李治的感恩、依賴、體貼、理解、真誠,都是別人給不了的。她把一個賢妻良母的女性魅力,無私地發揮到了極致;而且以她坎坷的閱曆,在真情實意中,又不失對宮廷鬥爭的熟稔思考,加之寬容、大度、超然、坦蕩的心胸,這是別的妃子不具備的。“當一個男人愛上一個女人時,他永遠是她的孩子”。古今中外,帝王百姓概莫能外。對於李治來說,成熟、老練而又體貼的武則天,既是嗬護他的姐姐,又是支撐、鼓勵他的同道知己。他非常依戀、依賴武則天,不僅是貼心的知己,還是一個能幫他坐穩江山的助手。

3.“女皇帝”,李治一手“打造”

李治敏銳地發現,自己的愛人,不是一個隻想坐在宮裏母儀天下的皇後。她還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才,所以,給了她愛和地位之後,李治毫不猶豫地跟她分享了手中的權力,為她創造了一個施展抱負的舞台。

為了幫武則天樹立威望,李治可謂是用心良苦。除了加封武則天的父母之外,還在公眾麵前竭力抬高武則天。他打破以往隻有皇帝躬行親耕的禮儀,讓武則天也參與躬行親桑之禮,顯示她對農業的重視,美化她的形象。

他還親自陪武則天離開舊官僚盤根錯節的長安,到東都洛陽去建立帝後一體新的政治指揮中心。顯慶五年二月,他帶武則天從洛陽北上,巡遊並州。並州是李唐王朝興起的“根據地”,當年李淵在並州起兵,一路打到長安,建立大唐。李治攜武則天到並州,溫習傳統,緬懷先輩,意義非同尋常。而對武則天,更多了一層衣錦還鄉、祭祖還願的意義。並且,給足了她麵子,大肆封賞,讓武則天家族備受皇恩。

最經典的還在後頭,李治到泰山封禪時,不僅讓武則天與百官一起從駕,而且打破隻有皇帝封禪祭天的慣例,在高宗“初獻”禮儀之後,特地讓武則天率嬪妃宮人“亞獻”,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