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反光鏡
康熙四年九月初八,年僅11周歲的康熙皇帝大婚,迎娶了比他年長3個月的一等公索尼的孫女、領侍衛內大臣噶布拉之女赫舍裏氏。同日冊立為皇後,入主坤寧宮。雖然是一樁典型的政治婚姻,但幸運的是,少年初成的康熙皇帝和情竇初開的赫舍裏皇後恩愛甜蜜,感情頗深。
康熙十一年二月初六,康熙與赫舍裏氏的第一個孩子夭折。這時康熙在赤城湯泉陪伴祖母,驚聞噩耗,鬱悶難解,大臣反複勸他節哀。此前,康熙並非沒有孩子夭折,但他一向擅長控製,將情緒掩飾得很好。此次震動之大,不能說沒有赫舍裏的因素。而赫舍裏痛惜稚子,身體從此變得孱弱多病,終於在這一年的秋冬交替時病倒了。此時,康熙又不在宮中,但他聽聞中宮有恙時,立即自遵化快馬加鞭,僅用一天的時間便來到了皇後的身邊。夫妻相見,皇後的病立即好轉。如此鶼鰈情深,實在讓人羨慕不已。
康熙十二年底,吳三桂謀反。十三年,耿聚忠謀反。四月,殺吳應雄。就在這個多事之際,皇後又一次臨產。五月初三上午巳時,皇後生下了一個健康的男嬰。然而,皇後卻因難產導致昏迷不醒,幾個時辰不見轉機。禦醫使盡渾身解數仍無力回天,下午申時,皇後逝於坤寧宮。一轉眼的功夫,年輕的康熙皇帝就經曆了再得嫡子和痛失愛妻的大喜大悲。風雲變色,草木同悲。
康熙悲痛欲絕,不顧前方烽火連天,宣布輟朝五日,並決定為大行皇後舉辦隆重的喪事以寄托哀思。大行皇後的梓宮(清代帝、後死後冊諡之前稱大行皇帝或大行皇後,帝後的棺槨稱梓宮)被安放在乾清宮。乾清門至隆宗門外布置皇後儀駕,皇帝及妃嬪、宮人等一律成服(即穿縞素)。宮內停靈三天,此間,王公大臣和公主、王公福晉和夫人等齊集宮內外,每日早晚兩次舉哀。全國官員在二十七天內、民間在七天內不準搞嫁娶等喜慶活動。第四天,由八十人抬著大行皇後的梓宮,在皇帝親自護送下恭移至西華門外的殯宮。早已等候的親王以下各官員、公主、王公福晉和夫人等跪迎靈駕,舉哀奠酒。大行皇後的梓宮在西華門外的殯宮停靈的二十五天時間裏,康熙皇帝竟然有二十天親自到皇後的梓宮前舉哀、奠酒,悲情無限。
自古皇家喪儀都有定製,皇後既已大行,便終要離去。赫舍裏氏皇後死後的第二十七天,康熙皇帝親自將大行皇後的梓宮送到北京北郊沙河地區的鞏華城,並且在那裏逗留到晚上戌時方回宮。許是怕愛妻寂寞,第二天,康熙皇帝便又跑去那裏與她相伴。沒有了她的皇宮,像是一座巨大的空穀,讓人發慌。
據《康熙起居注》記載,康熙在赫舍裏氏皇後死後三年中,共去鞏華城八十次之多。即便是征戰三藩最激烈的時刻都不例外,以至於朝鮮使臣書曰:“清皇不恤國事……每往哭沙河宮殯後所。”一個鐵腕的英明皇帝兒女情長至此,可見其情之深。
赫舍裏皇後初諡“仁孝”,“孝誠仁”是雍正給改的。清朝其他皇後的諡號都以“孝”字開頭,且在康熙之前已冊了四位皇後諡,分別是:孝慈高皇後、孝端文皇後、孝獻皇後(即順治寵妃董鄂氏)和孝康章皇後,為何到了自己的妻子,康熙卻別出心裁給了這樣一個諡呢?康熙諡為“仁皇帝”,被譽為清代最有作為的皇帝。有這麼一個“仁”的諡號可謂至高無上了,想必古人也十分崇敬“仁”。古人崇尚孔子,孔子不就是推崇“仁義”嗎,康熙能給元配一個這樣的諡號,可見二人感情之深厚。
對於皇後以生命孕育的皇子胤礽,康熙可謂是傾盡了心血,對他簡直到了溺愛的程度。
胤礽在繈褓之中就被立為皇太子,有人說是孝莊太皇太後的提議,也有人說是康熙皇帝請求祖母而致。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因為他是孝誠仁皇後的嫡子。康熙皇帝將自己對皇後的感情轉移到了胤礽身上,愛屋及烏。
自從宣布冊立胤礽做皇太子以後,作為父親的康熙皇帝就親自擔任他的啟蒙老師。皇太子年齡稍長,康熙皇帝即聘請當時名儒張英、李光地、熊賜履、湯斌等,為其輔導。在父親和師傅們的嚴格要求下,天資聰穎的胤礽進步很快,八歲時就已通曉滿、漢兩種文字,並能流利地背誦四書,還不忘滿洲立國根本,弓馬嫻熟。成人之後更是舉止大方、儀表不凡,很得康熙歡心。
為了進一步培養胤礽從政的才能,康熙皇帝又盡量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對胤礽進行訓練。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他親征噶爾丹時,命胤礽留守京城,並特諭大學士,“凡事俱著皇太子聽理。若重大緊要事,著諸大臣會同議定,啟奏皇太子”。康熙三十六年(1700年)再次親征噶爾丹時,又命胤礽留京辦理朝政。每當康熙皇帝“南巡江浙,西幸秦晉,亦皆命胤礽隨行”,以“望其諳習地方風俗,民間疾苦”。不僅如此,康熙皇帝還利用舉行典禮儀式等活動,為胤礽提供鍛煉的條件。如遇元旦、冬至、萬壽節時,在太子活動的中心——文華殿外,也要像太和殿外一樣,陳設皇太子的儀仗;同時禮部也為皇太子製定了相應的禮節:如眾皇子向皇太後行禮後,要由皇太子胤礽再率眾皇子向皇帝行禮;百官向皇帝行朝賀禮後,皇太子要到文華門內主敬殿升座,百官再到這裏向皇太子行二跪六叩頭禮;出巡時,地方官員在朝見皇帝後,還要朝見皇太子,並向皇太子進獻禮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