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還竭力鞏固太子的地位,維護太子的權威,對於藐視皇太子的臣工,不管他們職位多高、權力多大,也嚴加打擊,毫不留情。大學士明珠出身滿洲世家,平定三藩之役前,他首倡撤藩之役,深得康熙皇帝器重和信任。但是因為他的妹妹嫁於康熙皇帝為妃,生下了皇長子胤禔,因而在皇室內部矛盾中,明珠明顯地站在皇長子一方。為此他與刑部尚書佛倫、大學士餘國柱等互相勾結,極力排斥和打擊擁護皇太子的臣工,“朝中有侍皇太子者,皆陰斥去”。當有人推薦湯斌做皇太子的老師時,明珠等人就聯合起來傾陷湯斌,散布謠言,說湯斌沒有資格做皇太子的老師。康熙皇帝察覺此事後,立即對之加以打擊,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他下令“罷明珠大學士,交領侍衛內大臣酌用”。其他黨羽如佛倫、餘國柱等也分別予以革職處分。
不僅如此,就連胤礽沾染上壞習慣,康熙也不怪他,反而怨周圍的人帶壞兒子。太子變壞了,喜怒無常,與父親頂嘴,康熙卻一點兒都不生氣,除非是忍無可忍了。且胤礽吃穿用度都與康熙無異,連康熙都管他叫“二皇帝”……
可惜這個孩子最終辜負了他。作為曆史上唯一一個“三立三廢”的太子,胤礽的一生不可謂不傳奇。在康熙最後一次廢掉太子之後,終於忍不住哭罵“生而克母”。在那一刻,他或許在想:這個孩子,根本不值得皇後舍命!
現代啟示錄
要追求相守到老的幸福
如果赫舍裏能活著,跟康熙相守到老,他們一定很幸福。
跟相愛的人相守到老,是一個多麼奢侈而又平實的願望。逝者已矣,活著的人應該努力經營,追求相守到老的幸福。
以下幾點,僅供參考,還需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1.有堅定的責任感
責任感是婚姻持久幸福的基礎。相互傾慕的男女一旦結成夫妻,就要向對方、向社會、向子女負責。沒有這種觀念,夫妻就不可能長久地生活在一起。正常夫妻之間雖然也有些小摩擦,但彼此的義務促使他們克服困難,同舟共濟。
2.回歸現實
熱戀中的情侶,往往從童話的角度去思考或者想象愛情,甚至把它延伸到了對未來的規劃上,對婚姻抱著一種不切實際的想象。而真實的婚姻沒有那種自以為是的浪漫。激情會消退,浪漫會讓位於現實的生存壓力。家庭瑣事、爭端、子女、雙方家庭等,都會嚴重考驗到夫妻間的情感,甚至給家庭帶來陰影。
這一點在康熙和赫舍裏身上體現得很鮮明。兩人的婚姻屬於政治婚姻,基於“大局”的著想而結合,本來無甚浪漫可言。而他們在相互清楚這個事實的基礎上,卻能相處融洽,必然跟他們的心態有關。沒有幻想,就無所謂失望。平靜地對待,反而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3.相互適應,寬容謙讓
不同的生活經曆必然會造就不同的性格,相互尊重和諒解,才是形成和諧的夫妻關係的前提。作為康熙來講,他幼年即位,麵對著一幫虎視眈眈的大臣和尚不穩固的江山。孤兒寡母,雖身處高處,卻還要小心謹慎。既不能失了皇家的威嚴,又不敢激起重臣的反彈;而赫舍裏,雖出身名門,但在皇帝麵前,既是“臣”,又是“妻”。雙方的“立場”都清楚,在相處時就能把握好分寸,不去碰對方的底線,互相適應和謙讓。
現實生活中,夫妻間應避免為家庭瑣事做頻繁的爭吵。隻要不是原則問題,就不應斤斤計較。對方有了缺點,要學會寬容,過分責怨往往傷害對方的自尊心。
4.婚後更要談情說愛
康熙夫妻是典型的“先結婚後戀愛”,在一個空白的基礎上發展感情,受著木刻成舟的責任製約,可能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而對那些通過戀愛進入婚姻的夫妻來說,更不能因為繁重的家務和工作而忽視夫妻間必要的情感交流。這對營造良好的夫妻關係極為關鍵。
5.患難與共、互相扶持
康熙大婚前,鼇拜專權、時局不穩;大婚後,康熙親政。這對小夫妻一起經曆了鏟除鼇拜的艱難、滅三藩的驚心動魄。雖然神經時時緊繃,但感情卻在這過程中一點點地滲透、發酵,越發醇美。
每段婚姻都不會一帆風順。在漫長的生活道路上,難免會發生這樣那樣的坎坷。夫妻是一體,要共同承擔、相互慰藉。渡過難關後,夫妻關係會更加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