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反光鏡
孝賢皇後(1712年2月22日—1748年3月11日),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乾隆元配皇後,一等承恩公李榮保之女,其弟是大學士傅恒。出身於官宦之家,嫻於禮法,深明大義。雍正五年(1727年),16歲的富察氏被雍正帝選中,指配給早已秘定為皇儲的皇四子弘曆為嫡福晉。這年的七月十八,雍正帝在紫禁城西二所(弘曆即位後改名為重華宮)為皇四子弘曆和富察氏舉行了隆重的婚禮。
婚後,這對小夫妻相敬如賓,感情篤摯,十分恩愛。富察氏不僅聰明美麗,還非常溫柔賢惠。她盡心盡力地孝敬公婆,每日殷勤地問安侍膳,恪盡兒媳本分,與公婆的關係十分融洽,深受公婆喜愛。乾隆即位後,於乾隆二年(1737年)十二月初四舉行了隆重的冊後大典,立富察氏為皇後,稱為“孝賢皇後”。
孝賢皇後雖出身名門望族,但並不驕奢任性。相反,她生性節儉,不喜奢華,平時在宮中的裝飾打扮用品不是金玉珠翠,而是簡簡單單的通草絨花。有一次,乾隆對孝賢皇後談起關外舊俗,提及祖上剛剛創建帝業的時候,生活條件比較艱苦,衣物的裝飾都是用鹿尾絨毛搓成線縫在袖口,而不是像現在皇宮中那樣用金線、銀線精工細繡而成。乾隆當時不過是隨口說說而已,但孝賢皇後卻將乾隆的一席話深深記在心裏,後來還特地做了一個用鹿尾絨毛搓成線縫製而成的燧囊獻給乾隆,以示不忘滿洲本色。乾隆非常珍愛孝賢皇後親手縫製的燧囊,一直帶在身邊。
除了生性節儉之外,孝賢皇後對乾隆感情至深。一次,乾隆皇帝患上了嚴重的癤瘡,經過多方醫治,才漸漸痊愈了,但禦醫一再叮囑將養百日之後才能完全康複。孝賢皇後聽說後,雖然每日要侍奉皇太後,處理六宮的繁雜事務,同時還要照顧教育子女,但為了保證乾隆的絕對休養,不受外界幹擾,她就搬到了乾隆寢宮的外屋居住。隨時端茶倒水,親自喂湯、喂藥,精心服侍了乾隆一百多天,直到看到乾隆確實康複如初,才搬回到自己的寢宮居住。乾隆病愈後,看到消瘦了許多的孝賢皇後,既心疼又感動。
孝賢皇後辦事很有條理,主持後宮不偏不妒,對待太監、宮女寬和仁慈,還把乾隆各位妃子所生的子女都視為己出,因而深得其他妃嬪的敬重。有這樣的賢後與和諧的宮闈環境,乾隆毫無內顧之憂,可以專心地處理國家政務。
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二十六日,富察氏生下了皇二子永璉(即端慧皇太子),永璉這個名字是他的祖父雍正給起的,這個“璉”字,寓意著將來能夠繼承皇位之意。清朝入關後,前四個皇帝都是由妃子所生,沒有一個是皇後生的。弘曆立誌從自己的下一代開始,皇帝均為嫡出。永璉為皇後所生,屬於嫡子,又“聰明貴重,氣宇不凡”,於是弘曆在乾隆元年遵照雍正帝首創的秘密立儲的方法,密定永璉為皇太子,把諭旨用一個精致的匣子鎖起來放到乾清宮“正大光明”匾的後麵。沒想到剛過了兩年多,永璉就因“偶感風寒”,一病不起,竟於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十二夭亡,年僅9歲。乾隆非常傷心,把密定諭旨公布於眾,諭曰:“永璉乃皇後所生,朕之嫡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皇考命名,隱示承宗器之意。朕禦極後,恪守成式,親書密旨,召諸大臣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榜後,是雖未冊立,已命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禮用皇太子儀注行。”旋冊贈皇太子,諡端慧。
乾隆十一年(1746年),已經35歲的富察氏又為乾隆生下了皇七子永琮,即悼敏皇子。永琮出生這天正逢亢旱之後大沛甘霖,又值“佛誕”——佛家指農曆四月初八為佛生日。皇帝大喜過望,揮筆寫詩道:“九龍噴水梵函傳,疑似今思信有焉。已看黍田沾沃若,更欣樹璧慶居然。”
寫到這裏,怕別人不懂,皇帝又在下麵加了“是日中宮有弄璋之喜”這樣的注釋。“弄璋”典出《詩經》:“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後人於是把生男孩兒文雅地稱“弄璋”。
可惜的是,永琮未滿兩歲,又因出痘(天花)於乾隆十二年(1747年)臘月二十九身亡。這一年除夕,千家萬戶沉浸在辭舊迎新的歡樂之中,皇宮裏卻一片死寂。已15年沒有生養的富察皇後因愛子再遭夭折,終至一病不起。
為了表示對早喪幼子的鍾愛,乾隆特頒諭旨:“皇七子永琮敏粹中宮,性成夙慧,甫及兩周,岐嶷表異。聖母皇太後因其出自正嫡,聰穎異常,鍾愛最篤,朕亦深望教養成立,可屬承祧。今不意以出痘薨逝,深為軫悼。”
乾隆悲痛萬分,諭曰:“先朝未有以元後正嫡紹承大統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獲之福,此乃朕之過耶。諡悼敏阿哥,皇七子喪儀應視皇子為優。”因為既是乾隆自己心目中的繼承人,也是中宮嫡子,加之有特諭旨名“皇七子喪儀應視皇子為優”。於是,這個內定的小太子,同他的哥哥端慧皇太子永璉一起安葬在了朱華山太子陵園內。
為了叫富察氏開心,淡化痛失愛子的痛苦,乾隆在富察氏失去永琮的第二年,奉皇太後南巡山東之際,決定帶富察氏隨駕出巡。既然皇太後也來了,雖然富察氏貴為中宮皇後,但也是兒媳婦,所以鞍前馬後地照料皇太後也是分內之事,可這也苦了富察氏。來回奔波加上痛失愛子,還要強作歡笑,免不了疲勞過度,行進至泰山行宮的時候,富察氏終於病倒了。深識大體又心地善良的皇後不願因自己而貽誤皇帝的國家重務,更不忍心拖累歸心似箭的隨扈人眾,所以一再促請皇帝旋轡北還。皇帝沉吟良久,命令初八奉皇太後回鑾。終於,在回鑾的途中,龍舟行至山東德州時,富察氏撒手人寰,臨終時乾隆和皇三女在她身邊陪伴著她。這一天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三十一,富察氏年僅36歲,而乾隆3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