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一,即大行皇後富察氏崩逝的次日,乾隆寫下了痛悼大行皇後的挽詩:
恩情廿二載,內治十三年。忽作春風夢,偏於旅岸邊。
聖慈深憶孝,宮壺盡欽賢。忍誦關雎什,朱琴已斷弦。
夏日冬之夜,歸於縱有期。半生成永訣,一見定何時?
棉服驚空設,蘭帷此尚垂。回思想對坐,忍淚惜嬌兒。
愁喜惟予共,寒暄無刻忘。絕倫軼巾幗,遺澤感嬪嬙。
一女悲何恃,雙男痛早亡。不堪重憶舊,擲筆黯神傷!
同日,向全國公布了噩耗,諭旨曰:“皇後同朕奉皇太後東巡,諸禮已畢,忽在濟南微感寒疾,將息數天,已覺漸愈,誠恐久駐勞眾,重廑聖母之念,勸朕回鑾;朕亦以膚屙已痊,途次亦可將息,因命車駕還京。今至德州水程,忽遭變故。言念大行皇後乃皇考恩命作配朕躬,二十二年以來,誠敬皇考,孝奉聖母,事朕盡禮。待下極仁,此亦宮中府中所盡知者。今在舟行,值此事故,永失內佐,痛何忍言!昔古帝王尚有因巡方而殂落在外者,況皇後隨朕事聖母膝下,仙逝於此,亦所愉快。一應典禮,至京舉行。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十六正午,大行皇後梓宮由水路起旱,暫奉通州蘆殿。在京王公以下、三品官以上,及諸皇子齊集舉哀行禮。隨後靈駕從通州蘆殿出發。皇子們與皇後姻親在旁痛哭隨行。傍晚時分,靈駕至京。四品以下官員、公主、王妃、命婦,以及內務府佐領、內管領下婦女,分班在朝陽門、東華門內和儲秀宮縞服跪迎。大行皇後梓宮進東華門,自寧壽宮西行,入蒼震門,至長春宮,安奉於正殿。此時,先行還宮的皇帝身著白綢孝服,看視皇子們在靈前祭酒三爵。按照總理喪儀大臣所議,皇帝輟朝九日,仍循以日易月之製,服縞二十七日;妃嬪、皇子、公主服白布孝服,皇子截發辮,皇子福晉剪發;親王以下,凡有頂戴的滿漢文武大臣一律百日後才準剃頭;停止嫁娶作樂二十七天;京中所有軍民,男去冠纓,女去耳環。至於外省是否與京師相同,恭辦皇後大喪儀的王公大臣們則頗感為難。清朝衙門辦事,恪遵“有例不滅,無例不興”的規矩。
皇後喪儀的先例載在《會典》。那是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皇二子胤礽的生母孝誠仁皇後去世,其時正值三藩之亂,平西王吳三桂大軍連陷湖南常德、澧州、衡州、嶽州、長沙,靖南王耿精忠又響應吳藩在福建舉起叛旗,戰亂四起,民心不穩。聖祖康熙皇帝唯恐外省各官舉哀服喪,“有惑觀聽”,引起更大的驚恐混亂,遂降旨各省一切喪儀皆免。此後聖祖康熙諸後——孝昭仁皇後、孝懿仁皇後、孝恭仁皇後,世宗雍正孝敬憲皇後的大喪儀,一律循例而行,從未訃告在外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回京師治喪。如今令總理皇後大喪儀的王公大臣進退兩難的是,照例行事,難免龍顏不悅,而違例提高喪儀規格,又必然招致非議。權衡之下,他們決定索性拋開本朝《會典》而援引先朝《大明會典》所載皇後喪儀,聯銜奏請外省一律照京師治喪,理由冠冕堂皇:“大行皇後正位中宮,母儀天下,忽值崩逝,正四海同哀之日”,皇帝自然照準。於是,各省文武官員從奉到諭旨之日為始,摘除冠上的紅纓,齊集公所,哭臨三日,百日內不準剃頭,持服穿孝的二十七天內,停止音樂嫁娶;一般軍民,則摘冠纓七日,在此期間,亦不嫁娶、不作樂。天下臣民一律為國母故世而服喪,就清朝而言,尚屬空前。
中國古代,極重所謂“諡法”。“諡”者,行之跡也。也就是帝後及大臣死後,要據其生前事跡,評定一個或褒或貶的稱號。《大清會典》規定,皇帝崩逝所上廟號、尊諡,由大學士偕九卿科道等官會議,將所議定之字奏請嗣皇帝欽定;而後妃及王大臣凡應賜諡者,皆由大學士酌擬合適字樣,奏請欽定。但富察氏去世後,乾隆皇帝卻根本不理會內閣,徑自降旨定大行皇後諡號為“孝賢”,實無先例。
諡以“孝賢”,是皇後生前的夙願。早在三年前的正月二十五,皇貴妃高氏薨逝,皇帝賜給她的諡號是“慧賢”。孝賢皇後知道這件事後,流著眼淚對乾隆帝請求說:“我朝皇後諡上一字皆用‘孝’。倘許他日諡為‘賢’,敬當終身自勵,以副此二字。”皇後崩逝之時,猛地想起了三年前的往事,乾隆不由得大為傷感。於是將當時任刑部尚書的著名文人汪由敦召進宮來,向他講了這件事,命他寫到祭文中去。汪由敦的祭文是這樣寫的:“……尚憶宮廷相對之日,適當‘慧賢’定諡之初,後忽哽咽以陳詞,朕為欷籲而悚聽。謂兩言之征信,傳奕禩以流芳。念百行以孝為先,而四德唯賢兼備。倘易名於他日,期紀實於生平。豈知疇昔所雲,果作後來之讖。在皇後貽芬圖史,洵乎克踐前言;乃朕今稽古典章,竟亦如酬夙諾。興懷及此,悲慟如何?”
孝賢皇後離去後的半年,表麵上乾隆皇帝仍然在全力處理國務,但是悲傷像化入了血管,讓他根本無法安心政事。一連數月,他都睡不踏實,動不動就覺得孝賢皇後還在身邊,頻頻驚醒。一向嚴謹精明的乾隆皇帝變得遲鈍了,無目的的活動增多,工作沒什麼效率,常常走到一處卻忘了自己是要尋找哪個奏折。有時剛說過的話,立刻就忘得一幹二淨。還不時莫名其妙地大發脾氣,後宮上下都提心吊膽。
在孝賢皇後安放在裕陵地宮後的四年多時間裏,乾隆為她祭酒一百一十次。正值壯年的乾隆痛失愛妻,一度暴躁不已,而這期間,倒黴的皇長子永璜(哲憫皇貴妃富察氏所生)因為毫無悲哀之意,而被盛怒的乾隆斥為不孝,連同其老師也一同受到了懲罰。而永璜也因為這件事,失去競爭皇位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