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愛的皇後已經離去,再也無法享受她的溫存和體貼了。傷感的乾隆保留她活著時使用的一些物品,企望以物代人,寄托哀思。
西六宮之一的長春宮是孝賢皇後生前的寢宮。乾隆皇帝下令保留長春宮孝賢皇後居住時的原陳設,凡是她使用過的奩具、衣物等,全都保留,一切按原樣擺放。並將孝賢皇後生前用的東珠頂冠和東珠朝珠供奉在長春宮,還將孝賢皇後及已去世的皇貴妃的畫像也供在那裏。每年的臘月二十五和忌辰時,乾隆都親臨憑吊。這種陳設和做法保留了四十多年,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才下令撤掉,允許其他後妃們居住。
乾隆皇帝還將孝賢皇後在德州病逝時所乘的禦舟運到京師保存。因船大,城門洞狹窄,不能進城。乾隆想把城門樓拆掉。當時任禮部尚書的海望想出了一個運船進城的方法,即搭木架從城牆垛口通過。木架上設有木軌,木軌上滿鋪鮮菜葉,使之潤滑。千餘名工人推扶拉拽,將禦舟順利運進了城內,從而保住了城樓,節省了大量人力、財力。此舉雖然是乾隆極度悲哀之下的不明智舉動,但確實也體現了他對皇後的痛惜和深厚感情。
乾隆皇帝認為孝賢皇後的死,與連生二子,而二子又接連夭亡有關係。他表示如果真是如此,寧可不讓她生這兩個皇子以保全性命。在他看來,皇後的命比兩個皇子還重要。
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冬巡盛京(今沈陽)途經科爾沁(今通遼),遇到了孝賢皇後所生的皇三女和敬公主,乾隆的心情是“同來侍宴承歡處,為憶前弦轉鼻辛”。看著女兒,想起發妻,鼻子發酸,吃飯也不香。
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又一次路過山東。與前三次一樣,乾隆皇帝沒有進濟南城。後來他賦詩一首,說明不進濟南的原因:“四度濟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莫分偏劇,十七年過恨未平。”
時光在流逝,乾隆皇帝對孝賢皇後的懷念卻從來沒有變淡。平時,乾隆皇帝看見孝賢皇後生前用過的物品,去與皇後共同相處過的地方,每逢節日,甚至有時看到南飛的大雁,都會引起對皇後的思念。自孝賢皇後入葬裕陵後,乾隆皇帝凡謁東陵,必到裕陵為孝賢皇後酹酒,祭祀亡妻。最後一次是嘉慶元年(1796年)三月初九,是帶著新即位的嘉慶皇帝一起去的。這年乾隆已86歲。
乾隆是著名的風流天子。在清宮劇中,乾隆一直作為一個很好的素材多次被演繹,不時會有私生子女拿著信物來認親。傳說是否真實已不得而知,可以看到的事實卻是,這個風流的天子幾十年如一日地懷念著一個人,用情之深,令人慨歎。孝賢皇後地下有知,也該感到滿足和幸福。
現代啟示錄
聰明的女人不苛求
孝賢皇後是個聰明的女人。她能得到乾隆皇帝的深情,除了賢惠大度,還緣於她有一顆不苛求的心。她了解丈夫,知道他能做到什麼、做不到什麼。因此,有的堅持,有的漠視,夫妻間達到了一種比較和諧的相處狀態。今天的女人應該借鑒孝賢皇後的聰明,了解男人的底線,不去做無謂的爭取,也就能減少許多“麻煩”。
1.不要致力於去塑造一個你理想中的男人
連想都不要想,絕對是枉費心機。沒有任何人有義務為你的理想去買單。男人不是木偶,他有自己的觀點和好惡。如果一個男人能隨著你的指揮棒調整步伐,還有什麼吸引力。男人,就該有主見、有堅持。那麼,就不要抱怨他不配合、不“成器”。弄急了,他還會出走。
2.他不需要“女兒式”或“媽媽式”伴侶
偶爾的天真爛漫,會讓男人倍加憐惜和疼愛;關鍵時刻的母性情懷,也能讓他們覺得溫暖和安全。但切記,不是所有時刻。所以,如果一味地孩子氣或媽媽氣,時間一長,他就會招架不住,最終隻能落荒而逃。聰明的女人會“玩轉”好各種角色,在不同的場合、情境下以不同的麵孔出現。
3.不要讓“第三者”影響感情
這裏說的“第三者”,不是橫刀奪愛的真實“小三”,而是相互的一切心理障礙。比如,失敗的戀愛經曆,或者已經成為過去的舊情人。有的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麵對新戀情時容易患得患失,往往就影響到新戀情。或者對對方過去的戀人耿耿於懷、無法釋然,也不利於感情的順利進行。
放下,是一種境界,也是在給自己拓展生路。
4.能看見,會抓住
聰明的女人都會有一雙慧眼。女人在麵對感情時務必多點理智,不要被表麵現象所迷惑,更不能讓花言巧語亂了分寸。特別是麵對一些華而不實的“誓言”時,更要有分辨的能力和勇氣。
5.不要談“期待”中的戀愛
期待之所以美好,正是由於它不真實。現實沒有期待能生存下來的土壤。童話式的浪漫,一擲千金的豪華,沒有瑕疵的忠誠,挑不出丁點兒毛病的真心,都不過是一場夢罷了。如果真的按照這個標準來“設計”愛情,那恐怕一輩子都無法合乎心意。說到底,人是要活著的。而“期待”這個東西,隻能做裝飾,不適宜做大麵積的居家裝修。
6.剛柔並舉、進退有度
女人的生命韌性高於男人,可剛可柔,這本身就是一個大優勢。而剛與柔的完美結合,正是一種非常理想的戀愛狀態。不僅能夠創造生活的“看點”,也能讓交往變得健康而富有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