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以胭脂潤麵,遠看如紅色麵龐,所以代稱女子為紅顏。
其最早出處現不可查,翻閱古書,僅見最早為《漢書卷九七上外戚傳第六十七上》:“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紅顏而弗明。”此處紅顏代指漢武帝寵妃李夫人。
又有“紅顏薄命”,通俗指的是女人命薄,舊時指美貌女子早夭或嫁的丈夫不如意。《漢書·孝成許皇後傳》:“其餘誠太迫急,奈何?妾薄命,端遇竟寧前。”《元曲選·鴛鴦被》:“總則我紅顏薄命,真心兒待嫁劉彥明,偶然間卻遇張瑞卿。”
作為美女,身為紅顏,似乎總逃不掉薄命的怪圈。說是天妒紅顏也好,解釋成因色招嫉也罷。總之,看來看去,但凡豔名遠播的美女,都命途多舛。
美好的東西似乎總是壽年不祚,好像上帝一直在狠著心糟蹋自己的傑作。翻開千古書卷,那些浸透著紅顏血淚的史實和案例,真是難以計數。眾生生來清清白白,並無大過,緣何偏偏佳人命運多舛?
貝克爾說:“上帝目光所及,均可交易。”在經濟學家眼裏,男人與女人同樣能構成供求關係。從古至今,對於美女的美色都是:男人覬覦,女人嫉妒。一件生長在眾人過分關注下的產品,怎麼可能平安而平靜地老去?美女的身價,從來都是居高不下。輕則千金一笑,重則傾國傾城。以這樣的心裏底線生存,想獨善其身都不可能,隻得揚著上天恩賜的一張臉,苦苦地掙紮著過活。
皇宮是個是非窩,進去了就不容易全身而退。下麵要講到的女人,都是一些“可悲”的女人。雖風華絕代,卻下場淒涼。她們伴在君王身邊,也曾經風光一時,引為傳奇。可就在一個轉身的瞬間,生活就被徹底顛覆了,從天堂到地獄,竟然隻有一步之遙。不知道當初她們置身於天堂中時,可否想到,他日要到地獄裏苦苦煎熬?
後世的看客翻著泛黃的史書,禁不住灑下幾滴同情淚。薄命到底是一種命運,還是一種失誤?
曆史反光鏡
這位美女可謂是史上死得最淒慘的皇妃。
公元前206年,劉邦和項羽正打得如火如荼。在定陶時,劉邦遇上了戚夫人。龍顏大悅,自此視為珍寶,恩愛逾常。
美女走到英雄懷裏,不一定能收獲幸福,戚夫人的深宮生活並不安生。一邊是呂後的虎視眈眈、恨之入骨,一邊是日益老邁的劉邦。作為戚夫人唯一的“背景”,劉邦的意誌直接決定了戚夫人的命運。可戚夫人不比呂後,沒有高超的政治謀略,也不會籠絡人心,她所做的唯一努力就是向劉邦哭訴。
後來戚夫人為劉邦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如意。劉邦非常喜歡,覺得他機靈活潑,又有主見,很像自己。在戚夫人的鼓動下,起了廢太子的念頭。眾臣自然反對。無故廢太子,什麼意思?而呂後也在第一時間知道了這個消息,急忙向張良求救。張良給她出了個主意,讓她想辦法去請當時著名的隱士“商山四皓”出山,以樹立皇太子的威望。因為,這四位高人是劉邦一直想請卻請不動的人物。如果她真能請得動,劉邦就算想廢也廢不了了。
一次朝會,劉邦看見太子劉盈背後站著四個白發老頭,不禁問道:“這四位是何方高人?”劉盈告訴老爹:“此乃商山四皓也。”劉邦一看,大喜,心想:“這四個老頭頑固不化,怎麼也不肯買我個麵子。沒想到現在倒跟了我兒子,看來這傻孩子真成了氣候,想動他沒那麼容易了。”既然如此,劉邦就隻能收起了換太子的念頭,以一副慈父的麵孔臉不紅、氣不喘地說:“拜托四位高人好好照顧他。”
朝會結束後,劉邦無奈傷感地告訴戚夫人:“我的美人啊!太子是不能換了,我們再想其他的辦法吧!”此時劉邦也意識到,鬧了這麼一出,自己歸天之後,呂後絕不會放過戚夫人母子。如果不好好安置他們,後果根本無法想象。這時一個官員為劉邦獻了一計:“護送劉如意到自己的封國,再派一個有能力且受皇太子敬重的大臣去劉如意的封國做國相。這樣事情不就解決了嗎?”
這主意本來並不高明,一點兒建設性都沒有。可劉邦“病急亂投醫”,居然就采用了。於是,他委托大臣周昌跟隨劉如意到了封國。封國的國相受製於中心政府,中心政府又被呂後控製著,國相有能力保護親王嗎?盡管多年夫妻,劉邦還是低估了呂後的狠毒。她連動不得的韓信都能殺,何況一對手無縛雞之力的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