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臨別的前一天上午,山大安排帶我們來看黃河。車沿著二環東路一直駛來,做主人的見我神情熱切,問題不絕,不願掃客人的興,也不想縱容我期待太奢,隻平實地回答,最後補了一句:“水色有點渾,水勢倒還不小。不過去年斷流了一百多天,不會太壯觀。”
這些話我也聽說過,心裏已有準備。現在當場便見分曉,再提警告,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門口,卻聽鄰人說,這些年你媽媽病了,瘦了,幾乎要認不得了,總還是難受的。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開,觸目空廓而寂寥,幾乎什麼也沒有。河麵不算很闊,最多五百米吧,可是兩岸的沙地都很寬坦,平麵就延伸得倍加敻遠,似乎再也夠不到邊。昊天和洪水的接縫處,一線蒼蒼像是麥田,後麵像是新造的白楊樹林。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麵是無邊無際無可奈何的低調土黃,河水是土黃裏帶一點赭,調得不很勻稱,沙地是稻草黃帶一點灰,泥多則暗,沙多則淺,上麵是淺黃或發白的枯草。
“河麵怎麼不很規則?”我轉問建輝。
“黃河從西邊來,”建輝說,“到這裏朝北一個大轉彎。”
這才看出,黃浪滔滔,遠來的這條渾龍一扭腰身,轉出了一個大銳角,對岸變成了一個半島,島尖正對著我們。回頭再望此岸的堤壩,已經落在遠處,像瓦灰色的一長段堡牆。更遠處,在對岸的一線青意後麵,隆起一脈山影,狀如壓扁了的英文大寫字母M,又像半浮在水麵的象背。那形狀我一眼就認出來了,無須向陪我的主人求證。我指給我存看。
“你確定是鵲山嗎?”我存將信將疑。
“當然是的,”我笑道,“正是趙孟頫的名畫《鵲華秋色》裏,左邊的那座鵲山。”曾繁仁校長帶我們去淄博,出濟南不久,高速公路右邊先出現華山,尖得像一座翠綠的金字塔,接著再出現的就是鵲山。一剛一柔,無端端在平地聳起,令人難忘。從淄博回來,又出現在左邊。可惜不能停下來細看。
周暉走過來,證實了我的指認。
“徐誌摩那年空難,”我又說,“飛機叫濟南號,果然在濟南附近出事,太巧合了。不過撞的不是泰山,是開山,在黨家莊。你們知道在哪裏嗎?”
“我倒不清楚。”建輝說。
我指著遠處的鵲山說:“就在鵲山的背後。”又回頭對建輝說:“這裏離河水還是太遠,再走近些好嗎?我想摸一下河水。”
於是永波和建輝領路,沿著一大片麥苗田,帶著眾人在泥濘的窄埂上,一腳高一腳低,向最低的近水處走去。終於夠低了,也夠近了。但沙泥也更濕軟,我虛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後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終於半伸進黃河。
一刹那,我的熱血觸到了黃河的體溫,涼涼地,令人興奮。古老的黃河,從史前的洪荒裏已經失蹤的星宿海裏四千六百裏,繞河套、撞龍門、過英雄進進出出的潼關一路朝山東奔來,從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樂府裏日夜流來,你飲過多少英雄的血難民的淚,改過多少次道啊發過多少次泛澇,二十四史,哪一頁沒有你濁浪的回聲?幾曾見天下太平啊讓河水終於澄清?流到我手邊你已經奔波了幾億年了,那麼長的生命我不過觸到你一息的脈搏。無論我握得有多緊你都會從我的拳裏掙脫。就算如此吧這一瞬我已經等了七十幾年了絕對值得。不到黃河心不死,到了黃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過黃河。
至少我已經拜過了黃河,黃河也終於親認過我。在詩裏文裏我高呼低喚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講時我朗誦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聽眾就齊聲來和我:
傳說北方有一首民歌
隻有黃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從青海到黃海
風也聽見
沙也聽見
我高呼一聲“風”,五百張口的肺活量忽然爆發,合力應一聲“也聽見”。我再呼“沙”,五百管喉再合應一聲“也聽見”。全場就在熱血的呼應中結束。
華夏子孫對黃河的感情,正如胎記一般地不可磨滅。流沙河寫信告訴我,他坐火車過黃河讀我的《黃河》一詩,十分感動,奇怪我沒見過黃河怎麼寫得出來。其實這是胎裏帶來的,從詩經到劉鶚,哪一句不是黃河奶出來的?黃河斷流,就等於中國斷奶。山大副校長徐顯明在席間痛陳國情,說他每次過黃河大橋都不禁要流淚。這話簡直有《世說新語》的慷慨,我完全懂得。龔自珍《己亥雜詩》不也說過麼:
亦是今生未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