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發岸線(hairline)有早退之象,他的前額顯得十分寬坦,整個麵相不愧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加以長牙隆準,看來很是雍容。這一切,加上他白晳無斑的膚色,給我的印象頗為特殊。後來我在反省之餘,才斷定那是祥瑞之相,令人想起一頭白象。
當時我才二十三歲,十足一個躁進的文藝青年,並不很懂觀象,卻頗熱衷獵獅(lion-hunting)。這位文苑之獅,學府之師,被我糾纏不過,答應為我的第一本詩集寫序。序言寫好,原來是一首三段的格律詩,屬於新月風格。不知天高地厚的躁進青年,竟然把詩拿回去,對梁先生抱怨說:“你的詩,似乎沒有特別針對我的集子而寫。”
假設當日的寫序人是今日的我,大概獅子一聲怒吼,便把狂妄的青年逐出師門去了。但是梁先生眉頭一抬,隻淡淡地一笑,徐徐說道:“那就別用得了……書出之後,再跟你寫評吧。”
量大而重諾的梁先生,在《舟子的悲歌》出版後不久,果然為我寫了一篇書評,文長一千多字,刊於一九五二年四月十六日的《自由中國》。那本詩集分為兩輯,上輯的主題不一,下輯則盡為情詩。書評認為上輯優於下輯,跟評者反浪漫的主張也許有關。梁先生尤其欣賞《老牛》與《暴風雨》等幾首,他甚至這麼說:“最出色的要算是《暴風雨》一首,用文字把暴風雨的那種排山倒海的氣勢都描寫出來了,真可說是筆挾風雷。”在書評的結論裏有這樣的句子:
作者是一位年輕人,他的藝術並不年輕,短短的《後記》透露出一點點寫作的經過。他有舊詩的根底,然後得到英詩的啟發。這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一條發展路線。我們寫新詩,用的是中國文字,舊詩的技巧是一份必不可少的文學遺產,同時新詩是一個突然出生的東西,無依無靠,沒有軌跡可循,外國詩正是一個最好的借鏡。
在那麼古早的歲月,我的青澀詩藝,根底之淺,啟發之微,可想而知。梁先生溢美之詞固然是出於鼓勵,但他所提示的上承傳統旁汲西洋,卻是我日後遵循的綜合路線。
朝拜繆斯的長征,起步不久,就能得到前輩如此的獎掖,使我的信心大為堅定。同時,在梁府的座上,不期而遇,也結識了不少像陳之藩、何欣這樣同輩的朋友,聲應氣求,更鼓動了創作的豪情壯誌。詩人夏菁也就這麼邂逅於梁府,而成了莫逆。不久我們就慣於一同去訪梁公,有時也約王敬羲同行。不知為何,記憶裏好像夏天的晚上去得最頻。梁先生怕熱,想是體胖的關係;有時他索性隻穿短袖汗衫接見我們,一麵笑談,一麵還要不時揮扇。我總覺得,梁先生雖然出身外文,氣質卻在儒道之間,進可為儒,退可為道。可以想見,好不容易把我們這些恭謹的晚輩打發走了之後,東窗也好,東床也罷,他是如何地坦腹自放。我說坦腹,因為他那時有點發福,腰圍可觀,縱然不到福爾斯塔夫的規模,也總有約翰遜或紀曉嵐的分量,足證果然腹笥深廣。據說,因此梁先生買腰帶總嫌尺碼不足,有一次,他索性走進中華路一家皮箱店,買下一隻大皮箱,抽出皮帶,留下箱子,揚長而去。這倒有點世說新語的味道了,是否謠言,卻未向梁先生當麵求證。
梁先生好客兼好吃,去梁府串門子,總有點心招待,想必是師母的手藝吧。他不但好吃,而且懂吃,兩者孰因孰果,不得而知。隻知他下筆論起珍饈名菜來,頭頭是道。就連既不好吃也不懂吃的我,也不禁食指欲動,饞腸若蠕。在糖尿病發之前,梁先生的口福委實也飫足了。有時乘興,他也會請我們淺酌一杯。我若推說不解飲酒,他就會作態佯怒,說什麼“不煙不酒,所為何來”?引得我和夏菁發笑。有一次,他斟了白蘭地饗客,夏菁勉強相陪。我那時真是不行,梁先生說“有了”,便向櫥頂取來一瓶法國紅葡萄酒,強調那是一八四二年產,朋友所贈。我總算喝了半盅,飄飄然回到家裏,寫下《飲一八四二年葡萄酒》一首。梁先生讀而樂之,拿去刊在《自由中國》上,一時引人矚目。其實這首詩學濟慈而不類,空餘浪漫的遐想;換了我中年來寫,自然會聯想到鴉片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