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笑梅黃維樑編
1928年
重九日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父親餘超英(1895—1992),母親孫秀君(1905—1958)。
幼時就讀於南京崔八巷小學(今秣陵路小學)。
1937年
抗日戰爭開始,隨母逃難,流亡於江蘇、安徽淪陷區。
1938年
隨母逃難至上海。
1939年
乘船經香港抵達越南,再經昆明、貴陽抵達重慶,與父親團聚。因日機經常轟炸重慶,無法正常上課。
1940年
入南京青年會中學,當時校址在四川江北縣悅來場。
1945年
抗戰勝利,隨父母由四川回南京。仍在遷回南京的青年會中學就讀。
1947年
畢業於南京青年會中學,分別考取北京大學及金陵大學,因北方不寧,入金陵大學外文係(該校20世紀50年代並入南京大學)。
1949年
年初為避戰火,隨母自南京遷往上海,再去廈門,轉入廈門大學外文係二年級下期。開始在廈門《星光》、《江聲》兩報上發表新詩及短評。7月,隨父母遷往香港,失學一年。
1950年
5月底,從舟山乘船到台灣。開始在《新生報》副刊、“中央日報”副刊、《野風》雜誌等報刊發表新詩。
9月,考入台灣大學外文係三年級。
1952年
從台大畢業。譯海明威《老人與大海》於台灣《大華晚報》連載。以第一名的成績考進“聯勤陸海空軍”編譯人員訓練班。
處女詩集《舟子的悲歌》出版。
1953年
入“國防部總聯絡官室”服役,任少尉編譯官。
1954年
與覃子豪、鍾鼎文、夏菁、鄧禹平等人共創“藍星詩社”。
出版詩集《藍色的羽毛》。
1956年
退役。在東吳大學兼課。
9月,與範我存女士成婚。
1957年
在台灣師範大學兼課,教授英文。主編《藍星》周刊及《文學雜誌·詩輯》。
《梵高傳》和《老人與大海》中譯本出版。
1958年
6月,長女珊珊出生。
7月,母親去世。
10月,獲亞洲協會獎金赴美國進修,在愛荷華大學修文學創作、美國文學及現代藝術。
1959年
6月,次女幼珊出生。
9月,回台灣任台灣師範大學英語係講師。
主編《現代文學》及《文星》之詩輯。加入現代詩第一期論戰。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
1960年
主編《中外》畫刊之文藝版。
詩集《萬聖節》及《英詩譯注》出版。詩集《鍾乳石》在香港出版。
1961年
5月,三女佩珊出生。
在《現代文學》發表長詩《天狼星》,引起現代詩第二期論戰。發表《再見,虛無!》,宣告回歸古典。與“國語派”作家在《文星》展開文白之爭。赴菲律賓講學。在東吳大學、東海大學、淡江大學兼課。
與林以亮、梁實秋、夏菁、張愛玲等合譯《美國詩選》,在香港出版。
英譯《中國新詩選》在香港出版。
1962年
獲台灣地區中國文藝協會新詩獎。赴菲律賓出席亞洲作家會議。毛姆小說《書袋》中譯連載於《聯合報》副刊。
1963年
《繆斯在地中海》中譯連載於《聯合報》副刊。
散文集《左手的繆斯》及評論集《掌上雨》出版。
1964年
舉辦“莎士比亞誕生四百周年現代詩朗誦會”。
應美國國務院之邀,赴美講學,先後授課於伊利諾伊、密歇根、賓夕法尼亞、紐約四州。
詩集《蓮的聯想》出版。
1965年
3月,四女季珊出生。
任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英文係副教授一年。
散文集《逍遙遊》出版。
1966年
返台。升任台灣師範大學副教授。在台大、政大、淡江大學兼課。當選台灣地區十大傑出青年。
1967年
詩集《五陵少年》出版。
1968年
主編“藍星叢書”五種及“近代文學譯叢”十種。
散文集《望鄉的牧神》先後在台港地區出版。《英美現代詩選》中譯兩冊出版。
1969年
前往香港出席中文大學翻譯座談會。應美國教育部之聘,赴科羅拉多州任教育廳外國課程顧問及寺鍾學院客座教授兩年。
詩集《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天國的夜市》出版。主編《現代文學》雙月刊。
1970年
開始中譯《錄事巴托比》和英譯《滿田的鐵絲網》。接受搖滾樂。
1971年
由美返台。升任師大教授,在台大、政大兼課。主持寺鍾學院留華中心及中視“世界之窗”節目。推廣搖滾樂。
英譯《滿田的鐵絲網》及德譯《蓮的聯想》分別在中國台灣地區及德國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