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
獲澳大利亞政府文化獎金,暑假應邀訪問澳大利亞兩個月。
11月,應世界中文報業協會之邀,赴香港參加第5屆年會,發表題為《用現代中文報道現代生活》的演講。轉任台灣政治大學西語係主任。
散文集《焚鶴人》及中譯小說《錄事巴托比》出版。
1973年
應香港詩風社之邀赴港演說。
9月赴韓國漢城出席第二屆亞洲文藝研討會,並宣讀論文。
主編政治大學《大學英文讀本》。
1974年
主編《中外文學》詩專號。主持霧社“複興文藝營”。應聘轉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係教授。
詩集《白玉苦瓜》及散文集《聽聽那冷雨》出版。
1975年
在《今日世界》寫每月專欄。
6月,回台參加“現代民謠演唱會”,同年楊弦譜曲之“中國現代民歌集”唱片出版。
7月,回台出席第二屆國際比較文學會議。
8月,出席香港中英翻譯會議。兼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係係主任。
《餘光中散文選》在香港出版。
1976年
出席倫敦國際筆會第四十一屆大會,並宣讀論文《想象之真》。
詩集《天狼星》出版。
1977年
散文集《青青邊愁》出版。
1978年
5月,出席瑞典國際筆會第四十三屆大會,並遊曆丹麥及西德。
《梵高傳》新譯本出版。
1979年
黃維樑編著《浴火的鳳凰——餘光中作品評論集》在台灣出版。
詩集《與永恒拔河》出版。
1980年
9月起休假一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滿6年,得以休假12個月),回台擔任師大英語係主任,兼英語研究所所長。擔任《中國時報》及《聯合報》文學獎評審。
1981年
6月離台回港。
9月,出席在法國裏昂舉行的國際筆會年會。
12月,出席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40年代中國文學研討會”,初晤柯靈與辛笛,並宣讀論文《試為辛笛看手相》。
《餘光中詩選》、評論集《分水嶺上》及主編《文學的沙田》出版。
1982年
發表長文《巴黎看畫記》,以及一組評析遊記之論文:《山水遊記的藝術》、《中國山水遊記的感性》、《中國山水遊記的知性》、《論民初的遊記》。赴吉隆坡和新加坡演講。《傳說》獲金鼎獎歌詞獎。擔任《中國時報》文學獎評審。
1983年
赴委內瑞拉出席第四十六屆國際筆會年會。
詩集《隔水觀音》出版。
中譯王爾德喜劇《不可兒戲》在台灣出版。
1984年
赴東京出席第四十七屆國際筆會年會。《不可兒戲》由香港話劇團演出,楊世彭導演,連滿13場。獲第七屆“吳三連文學獎”散文獎,並以《小木屐》再獲金鼎獎歌詞獎。
中譯《土耳其現代詩選》在台灣出版。
1985年
發表五萬字論文《龔自珍與雪萊》。為《聯合報》副刊寫專欄《隔海書》。出席新加坡“國際華文文藝營”,擔任新加坡“金獅文學獎”評審。先後赴馬尼拉及舊金山主持文學講座。《不可兒戲》在香港重演14場滿座,隨即在廣州公演3場。暑假偕妻遊英、法、西班牙一個半月。
9月,離港返台,定居高雄,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外文研究所所長,行前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舉辦“餘光中惜別詩會”。獲《中國時報》新詩推薦獎。《香港文藝》季刊推出《餘光中專輯》。
《春來半島餘光中香港十年詩文選》在香港出版。
1986年
擔任“木棉花文藝季”總策劃,並發表主題詩《讓春天從高雄出發》。6月,偕妻赴德國漢堡出席國際筆會年會,並暢遊德國。
9月,詩集《紫荊賦》出版。
1987年
主持高雄“木棉花文藝季”。
5月,赴瑞士出席國際筆會大會。
散文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出版。《不可兒戲》由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
1988年
1月24日,發表《送別》,悼念蔣經國。
1月26日,與文友在台北北海墓園以餘光中主編《秋之頌》一書焚祭梁實秋先生。
5月,為紀念五四,應《世界日報》之邀,赴曼穀演講。
6月,赴港,在中文圖書展覽會演講。重九日,六十大壽,在五家報紙發表六首詩。
本年起主持“梁實秋翻譯獎”,年年擔任評審,支持此獎,從未間斷。
四川詩人流沙河編《餘光中一百首》並附評析,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
散文集《憑一張地圖》出版。
1989年
1月,《餘光中一百首》在香港出版。
赴吉隆坡,主持中央藝術學院講座。
5月,主編的十五卷《中華現代文學大係——台灣:1970—1989》出版,並獲本年金鼎獎圖書類主編獎。主持“五四,祝你生日快樂”之多場演講會及座談會。5月,《鬼雨:餘光中散文》由廣州花城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