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2 / 2)

本書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對近半個世紀以來海內外張愛玲研究界的研究狀況做一梳理、歸納和考辨、分析,並以綜述的方式對張愛玲研究中的分歧、論爭進行總結。作者策略性地用四個方麵的論爭來概括50年來的研究過程,較為清晰地呈現出張愛玲研究的曆史和現狀。雖然這一歸納疏略了某些細節,而且一些關鍵問題也有待詳細展開,但已能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能夠見出作者用力所在的是文字中那些考辨的內容,包括幾篇附錄——其重要性不亞於正文,很值得對張氏有興趣的讀者留意。

第三部分是張愛玲的年譜簡編。張愛玲的年譜編纂一直有人在做,但是一般還顯得比較簡略。大多隻能依賴欠詳的資料作一個大事年表的介紹。本書對年譜的編寫同樣並沒能克服資料上的困難,但編者在能夠利用的資料範圍內,盡量豐富了各個階段有關張愛玲的內容,而且還加上了自己在資料搜尋上的成績(如添加上了40年代張愛玲的一篇佚作《炎櫻衣譜》),基本上展現出了張愛玲的生平。總體看,這一份年譜應該說仍然是暫時的、簡編的,它還有很多有待完備的地方,特別是關於張愛玲後半生在美國的生活等等。

本書的編著者肖進,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後考取南京大學,攻讀中國現代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本來這本書是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朱傑人教授提議編著的,朱教授說坊間關於張愛玲的書不算少,但真實史料的整理出版還應該加強,有助於清晰地呈現張氏的真實麵目。我本來應承下來做此事,但不久發生了工作調動的事,於是便將這件事轉請肖進接手完成。他雖年輕,但做事已經相當老練,而且很能用功吃苦。我想,同道都能了解查閱、錄入幾十種民國報刊資料的工作量和其中的辛苦。這本書現在的樣子,都是他個人獨立完成的。有了這種精神,假以時日,相信他還能做出更為出色的成績。

我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閱讀張愛玲,驚歎於她的用筆之精準,用心之深刻,或者一個字,就是“毒”。但全部讀完後,卻沒有變成“張迷”。為什麼?張愛玲的文學局麵和心胸還是太小。可以視為出色的作家,但文字之妙畢竟主要屬於才情、修養和稟賦,不完全與人格境界的精神內容有關。在小說技術上,她確實是很深、很高,但她對我顯然沒有起碼的精神感召力——而我,期待一個文學家的卻主要在此。

吳俊

2009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