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20世紀40年代上海小報中的張愛玲輯錄簡介(1 / 1)

本書第一部分是對20世紀40年代上海小報中有關張愛玲內容的爬梳、搜集、整理,有文章80多篇,涉及張愛玲的愛好、趣味、性格等方方麵麵。這些文章大多不是對張愛玲作品的賞鑒、批評和研究,而是以報紙媒體的立場,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對張愛玲的個人生活、好惡以及他人捕風捉影的言談進行議論,展現出市民社會視野中的張愛玲形象。鑒於40年代上海一度被日偽占領,嚴肅出版業凋零,所以,小報上的張愛玲形象可能是張愛玲在20世紀40年代為數不多的真實影像之一。

收錄在這裏的是20世紀40年代上海小報上有關張愛玲的一些零星文字。一共有80餘篇,撰稿者多為當時的小報文人,文章有長有短,內容也是五花八門。有極具史料價值的資料鉤沉,也有借名人八卦賺一點稿費的無聊之作。張愛玲在40年代的上海淪陷區文壇是一個奇跡。她進入文壇的時間並不早,然而出手不凡,很快成為文壇的當紅明星。雖說隕落得也早,但畢竟有過盛名,這一盛名自然少不了引來小報文人的興趣。在1944年至1947年左右的幾年間(1945年以後張愛玲就很少再寫作了,更多的是從事編劇工作,當時較為轟動的是電影《傾城之戀》和《不了情》的創作),上海小報上出現了許多有關張愛玲的花邊新聞。正如李楠所說,上海小報充斥著名人流言、世俗風月,是一個釋放欲望的藏汙納垢之地。張愛玲少年成名,家世顯赫,行事古怪,在民族危難之時我行我素,在寫作的盛年嫁給漢奸胡蘭成,這都是小報文人關注的焦點。所以小報之中有關張愛玲的流言蜚語頗多。如對張愛玲胡蘭成的結合,小報不僅大肆渲染,而且尋根究底扒出了胡蘭成與張愛玲結合之前的兩任妻子,並對胡、張和胡的前任妻子應瑛娣之間的鬧劇津津樂道;又如40年代上海文壇鬧得沸沸揚揚的“一千元灰鈿事件”,在事情的是非曲直沒有說清的情況下,張愛玲成了小報文人筆下的“生意眼”作家,一時含沙射影的譏諷和謾罵不斷;其他的還有關於張愛玲的身世問題,貴族身份當時也成了小報文人關注的焦點,一些小報文字極盡奚落之能事,諷刺張為“貴族血”之女作家。所有這些,都是上海小報藏汙納垢、雜樹叢生、泥沙俱下的蕪雜狀態的顯現。李楠在梳理晚清民國時期上海小報時即把小報的這種特性總括為“與現代市民社會共生”的一種狀態,是“市井眾生的‘浮世繪’”,可謂抓住了小報的最根本特征。

當然,說小報的這樣一種特征並不是就在極力貶低小報。相對於五四新文學傳統,小報的價值就在它的言說空間的不同。小報的產生主要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都市,其直接對象是市民階層,其性質是通俗的、大眾的,而這正是正統的新文學所不屑為之的。因此,小報自主地選擇這樣一個“邊緣的姿態”言說世態萬種,自然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記錄本真社會狀況的萬花筒。在明星八卦、流言蜚語、家長裏短、遊戲風月的小報世界,我們會逐漸看清彼時真實的社會情狀。這是一種曆史的還原,而小報就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曆史現場”。

今年暑期,承吳俊老師啟發,帶著“回到曆史現場”的目的,筆者去上海圖書館閱覽淪陷期間上海小報,並從中尋找與張愛玲有關的文字。過程自然是漫長的,在閱讀中,我逐漸對淪陷期間小報的脈絡特征有了了解。在文字輯錄過程中,有幾十個字的斷片文章,也有幾百字、上千字的長文(鑒於上海小報的特征,一般的文章大都簡短),我都一一記下,有時也想,這樣的八卦文字真的有用嗎?可是等我將全部的二十幾種小報閱過一遍,把摘錄的十幾種小報文字彙總在一起時,我是有些吃驚的,除看漏的小報文字不記外,淪陷期間一共有11種小報涉及張愛玲,共80餘篇文章,36000餘字,將這些文字按照時間順序閱讀,也許我們會發現一個和當下受研究界熱捧而又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張愛玲完全不同的形象。那是一個世俗的、被流言蜚語包圍的張愛玲。她年輕時呼喊著“出名要趁早”,及至出了名,卻又為盛名所累:她的身世、她的婚姻、她的行為處事,一點一滴都不能逃脫小報文人的眼睛。

著手做這樣的工作,對我來說還是第一次。古人說做研究要“采銅於山”,不能聚銅鑄釜,求學期間師長也諄諄告誡,一定要重視第一手資料的收集。如今,40年代上海小報中的張愛玲已經初步整理在這裏,分為“平襟亞與張愛玲”、“女作家的麵孔”、“關於《傾城之戀》”、“論奇裝異服”和“見一見張愛玲”五個部分。前四個部分的文字都相對集中地收錄了相關的一些內容,第五部分則是把一些不好分類的小報文字集中在一起,姑且概括之為“見一見張愛玲”,因為事實上,由於張愛玲不喜見人,很多小報文人確實沒有見過張愛玲。另外,本書所收文字,他書已有的均不錄。不足之處,還盼讀者諸君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