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上篇鄧小平領導各方麵整頓(1)(2 / 3)

林彪企圖謀害毛澤東的陰謀被識破和粉碎,否極泰來,曆史在震驚世界的突發事件中出現了轉機。九一三事件促使毛澤東醒悟,正視並開始糾正“文化大革命”的一些錯誤,特別是糾正“文化大革命”前期造成的一批冤假錯案,落實幹部政策,解放老幹部。鄧小平於1973年3月重新回到了中央領導崗位。陳雲、譚震林、羅瑞卿等一大批老同誌,也都由毛澤東親自批示,或“解放”出來,或安排工作。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領導進行了1972年的整頓。他組織批判極左思潮,致力解決國民經濟的“三個突破”,動亂局麵逐步得到控製,經濟和社會生活出現了轉機。

可是,好景不長。1973年8月中共十大以後,江青、張春橋、王洪文、姚文元在中央政治局內結成“四人幫”,利用毛澤東的錯誤判斷,興風作浪,製造新的動亂。1974年初,他們搞起一個批林批孔運動,把矛頭指向周恩來以及鄧小平、葉劍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企圖篡奪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

於是,動亂再起。在“四人幫”的煽動指揮下,1974年春夏,到處批“複辟派”,揪老幹部,政治空氣十分緊張;在“不為錯誤路線生產”等口號下,不少工礦企業停工停產;社會上又出現聯絡站、上訪團、彙報團以及民兵指揮部一類組織,派性重新膨脹,山頭重新樹立,有些地方又出現了嚴重武鬥事件。剛剛趨向安定的政治局勢、社會生活又變得一片混亂。而有所恢複和發展的國民經濟重新遭到嚴重破壞,許多企業處於半癱瘓狀況,全國工業生產出現萎縮甚至倒退的嚴重局麵。1974年全國沒有完成工業生產計劃。主要工農業產品,除原油、糧食增長外,其他全都減產。鋼產量比1973年下降410萬噸。原煤產量下降400萬噸。鐵路貨運量下降5.3%,比1973年少運4321萬噸。外貿逆差13.4億美元。全年財政赤字7.7億元。

“文化大革命”已經走進了死胡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麵對如此長期、嚴重的社會動亂和經濟萎縮,已經無法維持,已經再也不能照樣生活下去了。製止動亂,進行整頓,成為“文革”九年動亂後中國曆史發展的必然要求。促使1975年進行整頓的動因並不是個別傑出人物的意誌或願望,而是整個國家、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這是“使廣大群眾、使整個整個的民族,並且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又是使整個整個階級行動起來的動機;而且也不是短暫的爆發和轉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變遷的行動。”毛澤東作出要安定團結的“八月指示”,整頓在1975年由鄧小平主持進行,這是“文化大革命”曆史進程中的必然,是適應中國曆史發展必然要求的產物,是受曆史發展內在規律支配的無法抗拒的潮流。

四、鄧小平怎樣走到中國政治舞台的中央

站在中國政治舞台中央領導1975年整頓的,是鄧小平。

眾所周知,“文化大革命”初期,鄧小平作為“第二號走資本主義的當權派”被打倒。鄧小平從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一隻腳”到重新出來工作,並站到中國政治舞台中央,主持國務院日常工作、隨後又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曲折複雜、驚心動魄的鬥爭。曆史的機緣,政治合力的作用,決定鄧小平的命運。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人的因素。

如果說,鄧小平是一匹千裏馬,也得要有賞識他的伯樂。發現他的伯樂,也是重新讓這匹千裏馬揚蹄馳騁的伯樂,首先要數毛澤東,同時還有周恩來和葉劍英。用對立統一的觀點來觀察,正是林彪的垮台為鄧小平的複出提供了條件,“四人幫”的失勢為鄧小平主持整頓創造了前提。

1.毛澤東說話:小平要出來,至少是常委

其實,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澤東對鄧小平這位在20世紀50年代就被他看中、選定的接班人並沒有否定。“文革”開始時,毛要鄧同林搞好關係,但鄧同林搞不到一起去。鄧小平後來回憶:“‘文革’開始的時候,主席找我談話,要我跟林彪搞好關係,我答應了。但同林彪談了一次就談崩了。”鄧小平為林彪所不容,林彪與江青勾結起來,把劉、鄧綁在一起,攻擊、批判不斷升級。但就在鄧小平被打翻在地、“永世不得翻身”似乎已成定局的時候,毛澤東也沒有把鄧的問題看得多麼嚴重。在毛澤東看來,“文革”中喊喊“打倒”,是批評、幫助的一種方式。他心中有數,多次說,鄧是內部問題,劉、鄧應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