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的總任務包括以下具體內容:
第一,在全麵開創新局麵的各項任務中,首要的任務是把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繼續推向前進。從1981年到本世紀末的20年,我國經濟建設總的奮鬥目標是,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的年總產值翻兩番。實現了這個目標,我國國民收入總額和主要工農業產品的產量將居於世界前列,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程度將取得重大進展,城鄉人民的收入將成倍增長,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可以達到小康水平。為實現上述經濟發展目標,最重要的是要解決好農業問題,能源、交通問題和教育、科學問題。在今後20年內,一定要牢牢抓住農業、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學這幾個根本環節,把它們作為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在綜合平衡的基礎上,把這些方麵的問題解決好了,就可以促進消費品生產的較快增長,帶動整個工業和其他各項生產建設事業的發展,保障人民生活的改善。
為了實現20年的奮鬥目標,在戰略部署上要分兩步走:前10年主要是打好基礎,積蓄力量,創造條件,後10年要進入一個新的經濟振興時期。
第二,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報告指出,我們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一定要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戰略方針問題。社會主義的曆史經驗和我國當前的現實情況都告訴我們,是否堅持這樣的方針,將關係到社會主義的興衰和成敗。報告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分為文化建設和思想建設兩個方麵。文化建設指的是教育、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衛生體育、圖書館、博物館等各項文化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知識水平的提高,它既是建設物質文明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人民群眾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條件。思想建設決定著我們精神文明的社會主義性質。它的主要內容,是工人階級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科學理論,是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是同社會主義公有製相適應的主人翁思想和集體主義思想,是同社會主義政治製度相適應的權利義務觀念和組織紀律觀念,是為人民服務的獻身精神和共產主義的勞動態度,是社會主義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紀律。
第三,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報告指出,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是我們的根本目標和根本任務之一。一定要按照民主集中製的原則,繼續改革和完善國家的政治體製和領導體製,使人民能夠更好地行使國家權力,使國家機關能夠更有效地領導和組織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民主要擴展到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發展各個企業事業單位的民主管理,發展基層社會生活的群眾自治,並把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同社會主義法製建設緊密地結合起來,使社會主義民主製度化、法律化。同時進一步發展國內各民族之間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要繼續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加強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少數民族人士和宗教界愛國人士的合作。必須盡一切努力,進一步鞏固和加強由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組成的,包括台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在內的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第四,堅持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報告指出,把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結合起來,從來是我們處理對外關係的根本出發點。中國用以指導自己同各國發展關係的一貫原則,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任何情況下,中國永遠不稱霸。當前威脅世界各國和平共處的主要力量是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和殖民主義。因此,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是世界人民最重要的任務。中國把堅決同其他國家一起為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而鬥爭,看作自己神聖的國際義務。中國共產黨堅持在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按照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幹涉內部事務的原則,發展同各國共產黨和其他工人階級政黨的關係。中國應當對世界有較大的貢獻。
第五,把黨建設成為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堅強核心。報告指出,當前在黨的建設上必須著重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健全黨的民主集中製,使黨內政治生活進一步正常化;二是改革領導機構和幹部製度,實現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三是加強黨在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中的工作,密切黨同群眾的聯係;四是用三年時間,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整黨,使黨風根本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