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下篇1977—1982:鄧小平推動曆史轉折打開新路(29)(1 / 2)

1980年1月16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幹部會議上講《目前的形勢和任務》。著重講了“八十年代我們要做的三件大事”和“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解決的四個問題,或者說必須具備的四個前提”。鄧小平指出:“三件事的核心是現代化建設。這是解決國際問題、國內問題的最主要的條件。”“在國際事務中反對霸權主義,台灣歸回祖國、實現祖國統一,歸根到底,都要求我們的經濟建設搞好。一切決定於我們自己的事情幹得好不好。”他強調:“搞四個現代化建設這個總任務,我們是定下來了,決不允許再分散精力。”鄧小平總結三中全會以後三年來的經濟建設,指出:“我們在發展經濟方麵,正在尋求一條合乎中國實際的,能夠快一點、省一點的道路”。並概括在這條道路的探索上當時已經取得的經驗的要點:“其中包括擴大自主權和民主管理,發展專業化和協作,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相結合,先進技術和中等技術相結合,合理地利用外國資金、外國技術等等。”鄧小平講述了同外賓會談時關於“小康水平”目標的具體內涵。他說:“前不久一位外賓同我會談,他問,你們那個現代化到底意味著什麼?我跟他講,到本世紀末,爭取國民生產總值每人平均達到一千美元,算個小康水平。這個回答當然不準確,但也不是隨意說的。現在我們隻有二百幾十美元,如果達到一千美元,就要增加三倍。”

2月29日,鄧小平在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第三次會議上講話。重申:“我們黨在現階段的政治路線,概括地說,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個現代化。”強調黨章中關於黨的政治路線“不管怎樣表述,實質是搞四個現代化,最主要的是搞經濟建設,發展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生產力。這件事情一定要死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誤。”並指出:“一心一意搞四個現代化建設,必須一心一意地維護和發展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麵。”在這篇講話中,鄧小平談解放思想,一方麵指明解放思想的必要性,另一方麵指明解放思想的科學含義。他說:“我們搞四個現代化,不開動腦筋,不解放思想不行。什麼叫解放思想?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解放思想決不能夠偏離四項基本原則的軌道,不能損害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麵。”

4月1日,鄧小平同中央負責同誌談話,從革命的高度強調發展生產力的重要。他說:“革命是要搞階級鬥爭,但革命不隻是搞階級鬥爭。生產力方麵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從曆史的發展來看是最根本的革命。”

4月12日,鄧小平會見讚比亞總統卡翁達時談發展速度問題,指出:“任何革命都是掃除生產力發展的障礙。社會主義總要比資本主義優越。社會主義國家應該使經濟發展得比較快,人民生活逐漸好起來,國家也就相應地比較強盛一些。”“現在我們正在摸索比較快的發展道路,我們相信這方麵是有希望的。”“經濟長期處於停滯狀態總不能叫社會主義。人民生活長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總不能叫社會主義。”

4月21日,鄧小平會見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代表團時向客人介紹建國30年來搞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他說:“總起來說,第一,不要離開現實和超越階段采取一些‘左’的辦法,這樣搞不成社會主義。我們過去就是吃‘左’的虧。第二,不管你搞什麼,一定要有利於發展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要講究經濟效果。”

5月5日,鄧小平在會見幾內亞總統杜爾時,強調從各自特點出發和按經濟規律辦事。他指出:“各個國家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點來實行社會主義政策。像中國這樣的大國,也要考慮到國內各個不同地區的特點才行。”他從分析造成有些地區糧食不能自給的原因為例,指出其原因“主要是脫離了當地的客觀經濟現實,超越了經濟發展水平,沒有按經濟規律辦事。這樣製訂出來的政策就不能調動積極性。……總之,我們現在強調要按照經濟規律辦事。”他再一次強調發展生產力的重要。他說:“根據我們自己的經驗,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隻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頭,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準。”

12月25日,鄧小平在十二月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貫徹調整方針,保證安定團結》,是對這次重要會議的總結,在概括新經驗,探索新道路方麵,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新的高度。

鄧小平講話強調,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指導思想是“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繼續執行三中全會以來的一切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措施”;“總之,經濟上實行進一步的調整,政治上實現進一步的安定,這都是為了貫徹三中全會以來的一貫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