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工作方麵,鄧小平堅決支持陳雲提出的調整方針,完全同意陳雲在這次工作會議上就經濟和調整問題提出14點意見的講話,說“這個講話在一係列問題上正確地總結了我國三十二年來經濟工作的經驗教訓,是我們今後長期的指導方針。”鄧小平指出,貫徹調整方針,“是同三中全會糾正‘左傾’錯誤,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總方針完全一致的,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必要條件。”這次調整“是為了站穩腳跟,穩步前進,更有把握地實現四個現代化,更有利於達到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如果再不認真調整,我們就不可能順利地進行現代化建設。”要求通過調整,使我們的經濟能夠“穩步前進”,“轉上健全發展的軌道”。強調“生產建設、行政設施、人民生活的改善,都要量力而行,量入為出。這就是實事求是。下決心這樣做,表明我們真正解放了思想,擺脫了多年來‘左’的錯誤思想的束縛。”在這次講話中,鄧小平進一步明確提出:“經過二十年的時間,使我國現代化經濟建設的發展達到小康水平,然後繼續前進,逐步達到更高程度的現代化。”同時又指出:“至於走什麼樣的路子,采取什麼樣的步驟來實現現代化,這要繼續擺脫一切老的和新的框框的束縛,真正摸準、摸清我們的國情和經濟活動中各種因素的相互關係”。
經過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四年的探索和總結,鄧小平在十二大開幕詞中將“中國式現代化”的口號升華,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曆史性命題。鄧小平說: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麵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他鄭重指出:
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鬥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我們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積極擴大對外交流。同時,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決抵製外來腐朽思想的侵蝕,決不允許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在我國泛濫。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
鄧小平審時度勢,高瞻遠矚,提出了20世紀80年代我國人民麵臨的三大任務,這就是:“加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爭取實現包括台灣在內的祖國統一,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他指出:“這三大任務中,核心是經濟建設,它是解決國際國內問題的基礎。今後一個長時期,至少是到本世紀末的近二十年內,我們要抓緊四件工作:進行機構改革和經濟體製改革,實現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打擊經濟領域和其他領域內破壞社會主義的犯罪活動;在認真學習新黨章的基礎上,整頓黨的作風和組織。這是我們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最重要的保證。”
鄧小平在總結黨的曆史經驗的基礎上,得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結論。這個基本結論,表現在理論上,就是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表現在實踐上,就是打開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路。
3.十二大提出全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麵
胡耀邦代表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向十二大作了《全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麵》的報告。報告係統總結了黨的曆史經驗和新取得的經驗,提出了黨在新時期的總任務。這就是: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