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下篇1977—1982:鄧小平推動曆史轉折打開新路(28)(1 / 3)

胡耀邦插話:六屆三中全會到四中全會,三中全會是11月份,四中全會1月份,三中全會還有一條路線,叫調和路線。

鄧小平說:這是一個理由,就是好多評價過去的路線鬥爭並不準確。還有一個理由,過去黨內長期是這樣,一到黨內不同意見,就提到路線角度,批判路線錯誤。所以,我們要很鄭重地來對待這個問題,這是改變我們的黨風的問題。……但是,不是說路線兩個字一概不能用。

鄧小平最後說:沒有時間了,召集人同誌是不是同意委托常委的同誌定稿?

到會的同誌都說:同意。

會後,胡喬木、鄧力群等還是按大家的意見,對決議稿進行精心修改。到6月26日,修改好了準備在十一屆六中全會上正式討論通過的稿子,首先送給常委諸同誌審閱。這個稿子采納、吸收了預備會上提出的意見,作了大大小小100多處增補和修改,篇幅從67頁增加到75頁,增加了3000多字,使決議的內容更加充實、全麵,表述更加準確、恰切。陳雲看後,要秘書告訴胡喬木:改得很好,氣勢很壯。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在北京舉行。

在6月27日全體會議上,《曆史決議》草案經討論獲得一致通過。

《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全文38段,共分建國以前28年曆史的回顧、建國32年曆史的基本估計、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7年、開始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的10年、“文化大革命”的10年、曆史的偉大轉折、毛澤東同誌的曆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團結起來,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等8個部分。

《曆史決議》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曆史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第一次指明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的階段”,並對葉劍英在國慶30周年講話中提出的“一條適合我國情況和特點的實現現代化的道路”,從十個方麵第一次作了闡述:(1)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大大發展社會生產力,並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2)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從我國國情出發,按照客觀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辦事,努力做到各經濟部門按比例地協調發展,有步驟分階段地實現現代化的目標。(3)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變革和完善必須適應於生產力的狀況,有利於生產的發展。(4)在剝削階級作為階級消滅以後,階級鬥爭已經不是主要矛盾。既要反對把階級鬥爭擴大化的觀點,又要反對認為階級鬥爭已經熄滅的觀點。一定要鞏固和擴大愛國統一戰線。(5)建設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政治製度,完善國家的憲法和法律,鞏固人民民主專政。(6)努力提高教育科學文化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7)改善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民族關係,加強民族團結,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切實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文化,繼續貫徹執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8)加強現代化的國防建設,把人民解放軍逐步建設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的革命軍隊。(9)繼續堅持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的關係和經濟文化往來。(10)加強執政黨的黨風建設,把中國共產黨建設成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製的黨。

1981年6月30日,公開發表了29日全會通過的會議《公報》。關於《曆史決議》,《公報》作了以下評述:全會一致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和曆史唯物論,對建國三十二年來黨的重大曆史事件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確的總結,科學地分析了這些事件中黨的指導思想的正確和錯誤,分析了產生錯誤的主觀因素和社會原因,實事求是地評價了偉大領袖和導師毛澤東同誌在中國革命中的曆史地位,充分論述了毛澤東思想作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的偉大意義。《決議》肯定了三中全會以來逐步確立的適合我國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正確道路,進一步指明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和黨的工作繼續前進的方向。全會認為,《決議》的通過和發表,對於統一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認識,同心同德地為實現新的曆史任務而奮鬥,必將產生偉大的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