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一個名叫卡爾的頑皮孩子忍不住一把把阿爾伯特的紙房子推倒。大家一下子都驚呆了,他們覺得,一場真正的戰爭就要發生!
出乎意料,阿爾伯特不聲不響地拾起紙片,好像什麼也沒有發生過一樣,繼續重新建造他的“房子”。
當孩子們尚未從震驚當中醒過神來的時候,一座高達14層的“大樓”,已經奇跡般地展示在孩子們的麵前!
不知是誰帶的頭兒,包括卡爾在內的所有孩子,都熱烈地鼓掌歡呼起來。
阿爾伯特麵帶羞怯和成功的喜悅,微微地笑了。
從此以後,孩子們再也沒人打擾阿爾伯特的“創造”活動了。
在孩子們的心目中,阿爾伯特是一個聰明文雅而又有點兒“怪”的孩子!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5歲了。一次,阿爾伯特病了,感冒發燒,醫生囑咐要臥床休息。一連三天,阿爾伯特把他所有的書籍和玩具都重新擺弄了好幾遍,直到膩煩為止。手裏邊沒有可供玩弄的東西,在床上怎麼躺得住呢?
海爾曼看出了兒子的心思,不知從什麼地方弄來一個指南針,送給兒子。起初,阿爾伯特並沒有在意。他漫不經心地拿起指南針,隻見中間那根紅色的針在輕輕地抖動,卻總是指著北邊。阿爾伯特無意之中,把指南針調了一個方向,奇跡出現了:那根紅色的指針仍然指著北方!
阿爾伯特坐了起來,把指南針猛烈地調過來調過去。可是不管怎樣轉動,那根針始終堅定不移地指向北方。阿爾伯特大吃一驚:是什麼東西使它總是指向北方呢?他把指南針翻過來調過去地細細查看,沒有任何特殊的東西。這真是太神奇了!
如果說,後來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對科學有著執著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的話,指南針無疑是喚醒他對科學的好奇心、熱衷探索事物原委的興趣的開始。這種平凡而又神聖的好奇心,正是一位科學家成長的必需的動力!
關於指南針的故事,愛因斯坦在已經70歲的時候,仍然記憶猶新,足以見得這件事本身對他的重大而又深遠的影響。他寫道:“在我還是一個四五歲的小孩時,父親給我看了一個指南針,我體驗到了一個奇跡。”這件東西使得他渾身顫抖,還發起冷來。“這種物體裏麵一定有個什麼東西深深地隱藏著……從某種意義上說來,〔我們〕這個世界上的思想發展實在是一種對奇跡的擺脫。”
當愛因斯坦成為舉世聞名的科學家時,許多人問他的成才之路。愛因斯坦的回答令許多人感到驚訝,他沒有強調他所受到的學校教育,相反,他覺得正是他童年和少年時代個人經曆當中的這一類事情,啟迪了他對科學的好奇心。而這就是他進入科學領域,並且走向成功的開始!
小阿爾伯特5歲的時候,海爾曼為他請來了一位家庭教師,他開始在家裏接受係統教育。
海爾曼知道兒子沉靜、不愛說話的性格。因此,他請來的家庭教師,是一位已經40多歲的女人,看上去脾氣隨和,說話慢悠悠的,不急不躁,似乎很適合做阿爾伯特的老師。
海爾曼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一個小小的指南針已經喚醒了阿爾伯特對科學奧秘的強烈興趣,對一切不懂的事情,他都要打破沙鍋璺到底!從小養成的這種性格,伴隨著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度過了他輝煌的一生!
家庭教育開始了。起初,阿爾伯特對老師所講的字母、語法以及數學頗有興趣。
可時間一長,阿爾伯特就開始不斷地向老師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使得老師應接不暇,無法招架。
一天上數學課,阿爾伯特照例又提出許多讓人難以解答的問題,終於使這位老師長期以來的不滿爆發了。她大聲訓斥阿爾伯特是一個調皮的壞孩子,是一個多事的低能兒!
老師的話過分地傷害了阿爾伯特的自尊心,很少發脾氣的阿爾伯特,竟然也大發脾氣,舉起坐椅向老師扔去!一場“大戰”結束了阿爾伯特童年時代的這種比較正規的家庭教育。
可是,另外一種非正規的家庭教育早就開始進行,並且一直進行到阿爾伯特中學畢業。
許多研究愛因斯坦的專家都一致確認:在愛因斯坦成長的道路上,個人經曆的重要性遠遠勝於正規的學校教育。
愛因斯坦的童年,他的叔叔雅各布·愛因斯坦在慕尼黑一直和愛因斯坦一家住在一起,成為愛因斯坦童年最主要的啟蒙老師之一。
雅各布叔叔十分疼愛不愛說話卻非常聰穎的侄兒。同時,他本人是一個很好的電器工程師,十分喜歡數學,並且頗有造詣。
每當閑暇之時,雅各布叔叔都要給愛因斯坦講數學原理,然後,再出一些趣味性的數學題目,讓小愛因斯坦計算。
有時,雅各布叔叔故意出一些遠遠超過一個5歲孩子在正常情況下的理解能力的難題,然後,眯起眼睛故意逗弄愛因斯坦:“怎麼樣?敢試一試嗎?”
每次,愛因斯坦都瞪起棕色的大眼睛,用充滿稚氣的聲音回答:“當然!”
雅各布叔叔滿意地笑了。
此後,就是愛因斯坦的苦思冥想、絞盡腦汁、認真計算。有時候,甚至已經上床睡覺,忽然想起了什麼,愛因斯坦也要爬起來,計算一番。
別人看他這樣,很為他難受。可愛因斯坦從來也不把這看作是“受罪”,恰恰相反,他在演算過程中感受到了樂趣。更重要的是,他從中領略到了科學的奧秘和創造的快樂。這一點,他在每次解出一道數學難題時,感受尤其強烈。
幾十年過去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成名激起了人們對他的強烈好奇心。有人曾經設想他所誕生的環境,有人想分辨出有哪些東西對他產生了重要影響,如此等等。他們試圖在比比皆是、大同小異的平凡生活中,去尋找那名人非凡的一切。
可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失敗了。
幾乎所有的愛因斯坦的傳記作家,以及愛因斯坦家族中了解愛因斯坦幼年時代的人,或者是聽年長者談起過他的人,都無一例外地談起愛因斯坦在幼年時代好像是一個智力遲鈍的孩子。這和許多天才科學家成名後,所被發掘出來,或者說被人們賦予大量不同凡響的真實的或是想象的故事相比,真有天壤之別。
如果說,童年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還遠不能用“神童”“天才”來形容的話,那麼,他從小養成的愛動腦子的習慣、對科學知識的強烈好奇心以及頑強的毅力,毫無疑問,為愛因斯坦後來成為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關於這一點,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本人曾經作過說明。
他在成為世界名人後,對為他寫傳記的作家塞利希反複強調說:
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刨根尋底地追究問題罷了。
空間時間是什麼,別人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搞清楚了。我智力發育遲,長大了還沒有搞清楚,於是一直在揣摩這個問題,結果也就比別人鑽研得深一些。
有人似乎稱我為天才,或是這一類東西,可是我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向你們發誓,我並沒有想到這些!
在眾多的關於愛因斯坦的傳記作家、研究者和崇拜者之中,沒有一個人認為愛因斯坦童年語言表達遲緩的原因是智力問題。盡管這個問題確確實實令他的親人朋友們大傷腦筋。
沉靜的性格,勤於思考,疏於表達,是愛因斯坦童年語言表達遲緩的根本原因。而這就是我們從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平凡的童年中所發現的性格特征。
我們已經強調過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對科學知識所具有的不同尋常的強烈好奇心,則恰好是科學工作者,尤其是一位成功的科學家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前提!用他自己的話來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存在著求解的熱情,正像存在著對音樂的熱情一樣。那種熱情在兒童中間是相當常見的,但多數人以後就失去了。要是沒有這種熱情,就不會有數學,也不會有自然科學。”這是愛因斯坦於1950年在一篇回顧他科學研究曆史的文章中,為我們總結的真知灼見。
對科學來說,“不熟悉這種神秘感的人,失去這種驚奇和崇拜的人,是一個死人”。
當然,5歲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距離成為一位舉世聞名的科學家還很遙遠,前麵的路程既漫長又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