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世界近代物理學的發展史,可以看出,絕大部分的發現是由專業的研究者完成的。而且,這些專業研究者所經曆的途徑,也大體上是一致的:大學時代繼承了某一科學學派,然後是采用和所繼承的學派的研究方向相銜接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目標。這幾乎成了一條普遍的規律。

但是,我們在被稱作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的愛因斯坦身上,並沒有看出這條普遍規律的作用。

相反,在愛因斯坦的科學生涯中,我們更多看到的卻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加上百分之一的天才”。

愛因斯坦用他的事實,打破了那種認為必須在科研機關工作、有名師指導才會在科學上有所建樹的偏見。

他後來在回憶伯爾尼的生活時曾說道:

對於我這樣的人,一種實際工作的職業就是一種絕大的幸福。因為學院生活會把一個年輕人置於這樣一種被動的地位:不得不去寫大量的科學論文——結果是趨於淺薄,這隻有那些具有堅強意誌的人才能頂得住。然而大多數實際工作卻完全不是這樣,一個具有普遍才能的人就能夠完成人們所期待於他的工作。……如果他對科學深感興趣,他就可以在他的本職工作之外,埋頭研究他所愛好的問題。他不必擔心他的努力會毫無結果。

毫無疑問,伯爾尼時期是愛因斯坦一生中的重要時期,生活安定、歡樂,科學研究碩果累累。難怪愛因斯坦晚年回憶他的一生的時候,把伯爾尼時期稱作是他的“最快樂時期”。

伯爾尼專利局每年發給愛因斯坦3500法郎的工資,收入並不算多,可對於他這種對生活沒有任何奢求的人來說,是足夠的了。

於是,在他和索洛文之間始終進行著的“科學會談”也有了新的發展。

哈比希特為了攻讀數學,也來到伯爾尼,很快就加入了“科學會談”。

“科學會談”的另外兩個新成員是米開朗基羅·貝索和鮑利·溫德勒。

貝索是愛因斯坦在蘇黎世工業大學時的同學,由愛因斯坦推薦進入伯爾尼專利局工作,兩人成了一塊兒上下班的同事。他在哲學、社會學、醫學、技術、數學和物理學方麵具有淵博的知識,使愛因斯坦獲益匪淺。

後來,在愛因斯坦發表他著名的科學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時,以這樣的一段話作為結尾:

最後,我要聲明,在研究這裏所討論的問題時,我曾經得到我的朋友和同事貝索的熱誠幫助,要感謝他一些有價值的建議。

溫德勒是阿勞中學那位給愛因斯坦很大幫助的老師的兒子,後來他成了愛因斯坦的妹妹瑪雅的丈夫。

此外,還有一位經常參加“科學會談”的柳斯因·沙凡。他是瑞士人,在伯爾尼郵電局工作。他是愛因斯坦的那張“廣告”招來的第二位學生。

感謝沙凡,不僅給我們留下了他認真而工整的課堂筆記,而且,還在愛因斯坦的一張相片背麵留下了他對他尊敬的老師的形象描述:

愛因斯坦身高1.76米。他肩寬微駝,短小的顱骨顯得奇寬,臉色暗灰黝黑,富於表情的大嘴上麵是窄窄的黑髭。有點鷹鉤鼻,雙眼呈深褐色,目光深邃而柔和。聲音迷人,猶如大提琴的顫音。愛因斯坦法語講得相當好,略帶外國味兒。

顯然,參加“科學會談”的隊伍在不斷擴大,而會談的內容和方式也不斷地變化,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通常他們都是在下班後見麵,去散步或在誰的住處聚會,一塊兒座談和讀書。

他們閱讀的書目廣泛得驚人,除去物理學和哲學是每次聚會不可缺少的外,還有文學和音樂等等。

閱讀的時候,經常是因為某一頁或某一句話引起爭論。這些爭論有時會持續到深夜,甚至是幾天,直到對問題有了一個大體一致的意見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