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這種刻苦讀書的精神深深打動了一位商人——馬太·亞當先生。他經常到印刷鋪裏來,每次都看到富蘭克林利用僅有的一點閑暇在機器旁看書。當他和這個孩子交談時,他發現富蘭克林簡直像個大人,既有豐富的知識,又有著對問題的獨到見解,因此馬太·亞當很喜歡與他交談,不知不覺地竟與這個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一次,他把富蘭克林領到自己家中,他們來到一間寬敞的屋子。
“嗬,這麼多書!”
小富蘭克林驚呆了,他長這麼大還從沒見過這麼多書。幾個比他高出許多的大書架排滿四周的牆壁,幾乎遮住了從窗子透進來的光線。富蘭克林借著燭光眼睛睜得大大地望著那一排排的書,隻見那些書厚的有幾寸,薄的隻有幾十頁,有的還是成套的叢書。看哪本書好呢?麵對這麼多的書,富蘭克林有些不知所措了。
“貝恩,怎麼了?你可以隨便挑一本去看,”馬太·亞當微笑著對他說,“隻要你喜歡。”
但是富蘭克林仍沒有挑出一本來,因為每一本都對他有同樣的誘惑。
“你不是愛寫詩嗎?這裏有幾本世界上很著名的詩集。”說著他從高高的書架上層選了幾本遞給富蘭克林。
在馬太·亞當的幫助下,富蘭克林更加喜愛詩歌了,他經常把一些自己寫的詩稿給馬太·亞當看,每次都得到他的指點和肯定。有一回,他把馬太·亞當很讚賞的一首詩《燈塔悲劇》送到哥哥那裏,詹姆士把它印成小冊子,拿到街上去賣,買的人居然很多,這給富蘭克林帶來了成功的喜悅。
“世界上比金錢更寶貴的是時間”,這是富蘭克林的一句名言,後來被人們廣泛地引用。而他正是這樣愛惜時間,用以勤奮讀書的。一個孩子一方麵要應付繁重的勞動,另一方麵還要閱讀大量的書籍,他如何得到這些時間呢?辦法隻有一個——擠!
吃飯的地點到工廠的距離很遠,每天在路上都要浪費很多時間,富蘭克林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他想,如果這些時間用來讀書該多好啊。有一天,他找到一本有關素食的書,其中介紹了許多用蔬菜做一些簡單飯食的方法。富蘭克林如獲至寶,便認真地學起烹飪來,很快就學會了煮山芋、做米飯、做快速布丁。學成之後,他便向哥哥提出自理夥食,隻要哥哥把夥食費給他一半就可以了。這樣做,富蘭克林有自己的目的,一來他可以得到一些錢買書,更重要的是他可以省出許多時間讀書。
每當工人下班的時候,工廠從一片繁雜的喧囂中沉寂下來。大大的院落,寬敞的房間,盡管亂了一點,但畢竟是很安靜的,這是一個讀書的好場所。富蘭克林草草地吃一口飯,便一頭鑽進書的世界裏。其實他的飯隻不過是一塊餅幹或一片麵包、一把葡萄幹、一塊果餡餅和一杯清水。盡管飯食很簡單,但他卻吃得很有滋味。
富蘭克林在學習上從來不回避自己的弱點,遇到困難總是迎頭衝上,決不氣餒,毫不放鬆。在他身上總有一種無可抗拒的堅韌的征服力量。這一點也許是他能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成長為時代偉人的原因所在吧。
富蘭克林在數學方麵以前並不是很優秀,在學校時有幾次考試還沒及格,數學功底的薄弱甚至還給他的工作帶來許多困難。有一次,他為哥哥去結算一筆印刷鋪的賬,一個小的疏忽就給印刷所帶來了很大的損失,哥哥氣得暴跳如雷,狠狠地罵了富蘭克林一頓。對哥哥的態度,他很氣憤,但他怨恨的更是自己。在自責中他暗下決心,立誌要把數學趕上去。於是他馬上找來了考克寫的算術書認真地鑽研起來。一遍遍地演算,一次次地練習,不懂的就去請教他的朋友,很快這本書就學完了。接著他又找了幾本舍勒和斯圖美的有關航海的書,對裏麵所有幾何學的知識做了認真的研究。隨後他又讀了洛克的《人類悟性論》和波爾洛亞學派的《思維術》等一係列重要書籍。由此,便一發不可收拾,以至深深地迷上了數學。後來富蘭克林終於成為一名數學家,這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
富蘭克林在學習上對自己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除了讀書之外,他不允許自己有其他的娛樂。他從不到酒館、賭場或其他任何娛樂場所去消磨時光。每一分鍾每一秒鍾在他那裏都是萬分寶貴的。也許人們會認為這樣做未免太苛刻了,然而人們的命運與機遇各有不同,艱苦生活之餘能抽出點滴時間來讀書,這對富蘭克林來說已經是很幸運的事了。這位偉人正是利用這普普通通的一分一秒,積累出了非凡的成功與創造。
1730年,富蘭克林為了使波士頓更多的人讀上書,他開始籌辦一座圖書館,雖然並不是很正規的圖書館,但畢竟為波士頓建造了第一個圖書館的雛形。書的來源都是“秘社”成員用自己的藏書湊的。自圖書館建成那天起,他便成為其中的一個最熱心的讀者。
當時,富蘭克林工作非常繁忙,但每每一天忙碌之後,他並沒有沉浸在當日許多創造的喜悅裏,他心中總有一種深深的苦惱——自己學習的時間被繁雜的事務擠得越來越少了,這對一個酷愛學習的人來說是難以忍受的。因此,他寧可一再減少休息時間,取消自己的娛樂時間,也要堅持每日抽出兩小時靜下心來讀書。從圖書館走過的人經常看到樓上那窗子裏透出的燈光映出他端坐的身影。他這種精力從哪裏來呢?原來富蘭克林不為別的,隻是為了挽回一個遺憾,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遺憾。
富蘭克林一直記得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告訴他的那句所羅門的箴言:“若一個人勤勉工作,他將站在君王麵前,而不是普通人麵前。”這句話曾深深地打動了富蘭克林,鞭策著他成功地走過人生中每一個關鍵環節。正因為他把“勤勉”作為一條偉大的信仰,才使他後來真的站在5個君王麵前,甚至還有過和日耳曼國王一同進餐的殊榮。
18世紀初的北美,正處在英國殖民統治之下。同時其他各國政治勢力、經濟寡頭也在這裏競相角逐,因此便帶來了各國文化的大交融,而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的語言似乎顯得愈發重要了。富蘭克林由於沒有受過很好的學校教育,本國語雖說得還算熟練,但在外語方麵便有些力不從心。
麵對緊迫的需要,1733年富蘭克林決心去攻外語。他第一個目標是法語。我們很難對他的學習方式作出一個合理的概括。但他的特點似乎要算是一種完全的投入吧!一有時間他手裏、口裏、眼裏出現的幾乎都是法語單詞,即便是在印刷廠的排字架上也常放著一本法語書。經過這種突擊,不久他就獲得了大量的法文知識,已經達到能夠順利閱讀法語書籍的程度。
接下來他又開始學習意大利語。恰巧當時富蘭克林的一個朋友也在學習意大利語。這個朋友經常慫恿他下棋。富蘭克林本是不想去玩的,而一旦推辭不過,他便要陷入一種無奈的煎熬之中,每一分鍾都是那麼漫長。為了不浪費這些時間,富蘭克林想出一個辦法:每一盤棋都要賭個輸贏,勝利者有權指定一次作業,語法內容的背誦或是重要段落的翻譯,失敗的一方要保證下次見麵前做好作業。
最後富蘭克林又下一番工夫去學西班牙語,據他回憶,不久也能流利地閱讀西班牙語書籍了。
富蘭克林在幼年時曾學過一年拉丁文,後來由於事務煩累,便也漸漸拋在腦後了,可當他學完法語、意大利語之後,偶爾翻閱一本拉丁文的《聖經》時,他忽然發現他所掌握的拉丁文比預想的多得多。原來語言竟是如此相通!對於這一感受,他思考了許多。他感到當前普通外語教學中存在許多問題。有人認為學外語應該從拉丁文開始,因為學會了拉丁文再學由它演變而來的其他語言會容易得多。富蘭克林想,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為什麼不從希臘文學起呢?學會了希臘文,拉丁文就會容易得多。富蘭克林打比方說,這就像攀登一個高峰,如果你能不走台階就到達頂點,那麼再從你所處的高度往下走時,就會很輕鬆自如。
富蘭克林建議青年教育當局可以考慮先從法語教起,進而教授意大利語等等,這樣即使學生學過幾年後不再學習,達不到學習拉丁文的程度,他們也已經學會了兩種外語。而這些語言都是當代社會通用的語言,他們至少可以做到學有所用,不至於像學習拉丁文一樣白費工夫。
這個發現確實是獨具慧眼的,它客觀地揭示了學習語言的內在規律。世界上有多少人在學習外語,但有幾個人能像富蘭克林那樣富於思考精神呢?一種真正的智慧不僅體現於能夠發現一個奇跡,而更在於能夠發現一個細節,因為那同樣是一個博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