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忠(1891—1940),字藎忱。他是中國抗戰史上的一個傳奇人物,是中國抗日戰爭中以集團軍總司令上將身份為國捐軀的唯一一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世界50餘個反法西斯國家戰死沙場將領中擁有最高軍銜之人。張自忠以自己忠烈、英勇的抗戰壯舉,不僅贏得了國內廣大抗日軍民的敬仰,而且也贏得了世界反法西斯盟國人民的尊敬,就連當時殘暴凶狠的日本軍隊也曾列隊脫帽向張自忠遺體敬軍禮。
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分別為張自忠題寫了“盡忠報國”、“取義成仁”、“為國捐軀”的挽詞。
1982年4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
1930年中原大戰後,西北軍宋哲元部被蔣介石改編為陸軍第29軍,張自忠任第29軍第38師師長兼張家口警備司令。
1933年塘沽協定簽訂後,日本人對華北野心更熾,極力要推動華北特殊化,目標是將晉、冀、察、魯、豫五省自治。國民政府不答應,但又不敢完全拒絕日本的要求,經過兩年多的交涉,在北平成立了一個冀察政務委員會,逐步實現冀察特殊化。這個冀察政務委員會以宋哲元為委員長,起用大批親日分子擔任工作,以謀取日本諒解,延遲侵略時間表,使中國方麵能得到更為充分的準備。
冀察政務委員會共轄兩省(河北、察哈爾)、兩市(北平、天津)。所轄的省、市長人選由29軍高級幹部輪流擔任。1935年華北事變後,張自忠任察哈爾省主席,1936年兼任天津市長。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宋哲元決定率第29軍撤退到保定,行前令張自忠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北平綏靖公署主任兼北平市長,留在北平與日軍周旋。
北平淪陷後,國人對張自忠非議頗多,認為他是“華北特號漢奸”,報紙上一律稱他“張逆自忠”。事實上,日軍侵占北平後便要求張自忠通電反蔣,被張自忠嚴詞拒絕。日本人於是再也不與張自忠對等談判,張自忠見無法再與日本人周旋,便決定脫離險境。他先稱病躲進德國醫院,後又化裝成司機助手乘坐美國人的汽車逃到天津,接著乘英國輪船去煙台,再轉濟南,最後到達南京,始得脫險。
在濟南時,張自忠在一封信中述說:
“忠冒險由平而津而煙台而濟南,刻即赴南京謁委員長,麵言一切……而社會方麵頗有不諒解之際,務望諸兄振奮精神,激發勇氣,誓掃敵氛,還我河山。非如此不能救國,不能自救,並不能見諒於國人。事實勝於雄辯,必死而後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