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加強參政黨建設、構建和諧黨際關係(2 / 3)

2、加入黨派組織動機多樣化。目前民主黨派成員加入黨派組織的動機大致有四種類型:一是追隨型,主要是受到身邊民主黨派一些優秀成員和出於對民主黨派旗幟性人物的敬重和崇拜而選擇加入黨派組織。二是交友型,一部分成員加入黨派是為了在自己的行業領域多結交一些朋友,開闊視野,擴大社交圈。三是功利型,一些人加入民主黨派了是為了有助於實現個人政治目標走“捷徑”。四是逆反型,有的成員長期要求加入中共而沒能得到滿足,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追求,不再要求加入中共而選擇加入黨派。

3、基層組織活力不足。據統計,各黨派基層組織中,能經常或定期開展活動的、活動較少的和基本不開展活動的各占1/3。造成基層組織活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既有基層組織負責人自身組織領導不強,也有民主黨派基層組織沒有活動場所、缺少活動經費等因素。

(二)自身建設方麵

1、民主黨派領導班子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目前,民主黨派領導班子的結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有的民主黨派領導班子結構更多體現為政治需要,工作班子的特征不明顯;民主黨派領導班子中駐會領導的指數不明確,存在隨意性;專兼職領導成員職能分工不明確,沒有相應的考核標準和評價體係。

2、民主黨派內部的民主監督機製尚需完善。對民主黨派一把手如何監督,誰來監督,目前還沒有明確定位,致使有的民主黨派一把手的監督缺位,“民主黨派不民主”現象比較突出。

3、民主黨派機關建設有待加強。目前,製約黨派機關發展有幾個瓶頸:一是有的黨派人員編製少,與其所要發揮的職能不相適應,有的市級黨派機關中隻有一個秘書長或一個駐會主委或副主委,與一個司機,忙於應付,致使許多工作流於形式。二是雖然民主黨派機關實行公務員管理,但都沒設非領導職數,缺乏人員交流渠道,造成民主黨派機關工作人員的惰性大,矛盾多,積怨深,工作積極性不高。三是市級民主黨派機關辦公經費不足,工作條件有待進一步改善,有的黨派機關每年隻有2-3萬元的辦公經費。

(三)參政議政方麵

1、人大代表中民主黨派人士所占比例有下降趨勢。目前對民主黨派在各級人大中的比例隻有定性的規定,而沒有定量的要求。在實行差額選舉條件下,民主黨派人士在人大中的比例出現明顯下降趨勢。例如我省民盟,上屆有全國人大常委1人,有省級人大代表15人,而到本屆(截止到2008年3月)有全國人大代表1人,省人大代表10人;我省九三學社,在上一屆省級人大代表有7人,到本屆減少到了3人。造成這一趨勢的主要原因:一是多黨合作的政策宣傳力度不夠,選民大多不了解為什麼要選黨外人士;二是候選人沒有和選民直接接觸的機會和平台,選民缺乏與黨外候選人士溝通了解的渠道;三是由於政協委員的推薦一般早於人大代表選舉,參加人大代表選舉的黨外候選人一般都是在政協委員確定之後再推薦到人大去參選,這就使得一些黨外候選人競爭力相對較弱,加之有些黨外候選人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較弱,以及擁有的選舉資源貧乏,在人大差額選舉中常常成為被“差”的對象。

2、黨外特約人員的聘任無序化、作用的發揮流於形式化。聘任部門各自為政,你聘你的,我聘我的,沒有規範的組織聘任程序,統戰部門和黨派組織對受聘人員的情況不了解。而且聘任之後作用甚微,基本屬於擺樣子,走過場,流於形式。

3、民主黨派的社會認同度不高。由於對中國政黨製度和中國民主黨派性質職能的宣傳不多,民眾對民主黨派的認同度不高,如對民主黨派服務社會方麵的事跡、在抗震救災中的事跡宣傳不夠。致使有的中共基層黨組織對所在單位民主黨派的工作不理解不支持;有的民眾對民主黨派的認識模糊,有人甚至把農工民主黨誤解為農民工黨,有的把中國民主促進會誤解為台灣的民進黨,有的把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誤解為台灣的國民黨,等等。

4、照顧同盟者利益原則落實不到位。在黨外幹部的安排使用上,民主黨派工作的經費保障上,以及參政議政各項政策規定的落實等方麵存在著“有政策不配套,有要求沒考核”的現實,有些政策實際落實不了,如檢察院和法院黨外幹部的配備,高校科研院所黨外幹部的使用等,政策落實均不到位。

三、加強我省民主黨派工作的幾點意見

做好民主黨派工作對鞏固和發展我國政黨製度,為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凝聚力量,推進我省民主黨派工作發展,構建我省和諧的黨際關係,構建和諧遼寧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