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第一相傑——管仲(1 / 1)

管仲文韜武略,是曠世之才,中國春秋時代齊國傑出的政治家、理財家、改革家,他的治國方略,影響了此後中華民族曆史的全過程。他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存邢、救衛、援燕、安周,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他是中國曆史上治國安邦、富國強兵第一人。

管仲(約前725~前645),名夷吾,字仲,又稱管敬仲。管仲家貧,自幼刻苦自學,通“詩”、“書”,懂禮儀,知識豐富,武藝高強。他和摯友鮑叔牙分別做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師傅。齊襄公十二年,齊國動亂,公孫無知殺死齊襄王,自立為君。一年後,公孫無知又被殺,齊國一時無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力爭盡快趕回國內奪取君位。

管仲為能使糾當上國君,埋伏途中欲射殺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銅製衣帶鉤上。小白裝死,在鮑叔牙的協助下搶先回國,登上君位。他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齊桓公。桓公即位,設法殺死了公子糾,為報一箭之仇,欲除管仲。鮑叔牙極力勸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為齊國強盛著想,忘掉舊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議,接管仲回國,不久即拜為相,主持政事。

經濟改革

管仲強調“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認為國家能否安定,人民能否守法,都與經濟是否發展密切相關。他廢除了齊國仍保留的公田製,實行按土地肥瘠定賦稅輕重的土地稅收政策,使賦稅趨於合理,提高了人民生產的積極性。設鹽官煮鹽,設鐵官製農具,發展漁業,由國家鑄造錢幣調節物價,推動商品流通;鼓勵商民與境外貿易。齊國的經濟得到很快發展。

政治改革

整頓行政區劃和機構。把國都劃分為21個鄉。其中工商鄉6個,鄉民專營本業,不服兵役。農鄉15個,鄉民平時種田,戰時當兵。國都以外劃分為邑、卒、鄉、縣,均設官員管理。10縣為1屬,全國共有5屬,設5位大夫管理。每年初,5位大夫要向國君報告屬內情況。這就形成了對全國的統治。

軍事改革

管仲認為兵在精不在多,強調寓兵於農,把行政上的保甲製度同軍隊組織緊密結合起來。在農鄉,5家為1軌,10軌為1裏,4裏為1連,10連為1鄉,5鄉為1軍。每家出1人當兵,1軍為l萬人。全國有3軍,國君自率1軍,二位上卿各率1軍。每年春秋通過狩獵訓練軍隊,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齊國由於管仲實行改革,很快強盛起來。管仲又向齊桓公提出了在中原稱霸的謀略,即“尊王攘夷”。所謂“尊王”,就是擁護周王室。那時,西周王室衰微,造成列國互相爭戰。首先舉起尊王的旗幟,就能借周天子之命,名正言順地得到盟主的地位。所謂“攘夷”,是指當時我國北方的狄人和西方的戎人借中原各國爭戰之機內侵,對各國造成嚴重威脅,領頭伐夷就能得到各國的擁戴。

延伸閱讀

齊紈魯縞

春秋時期,魯莊公一直不服齊桓公,兩國之間經常發生摩擦。桓公與管仲商議對付魯國的辦法,管仲想了一條奇計。他請桓公帶頭穿縞做的衣服,令大臣也要穿縞做的衣服,於是齊國百姓也都紛紛效仿。一時間,縞服遍及齊國。管仲下令齊國百姓不準織縞。於是,縞的價格猛增。魯國百姓見織縞有利可圖,便紛紛放棄農事織起縞來。家家紡機響,戶戶織縞忙。管仲又派人貼出告示:魯國商人給齊國販來一千匹縞得三百金;販來一萬匹得三千金。這樣一來,更給魯國的織縞熱加了溫。魯侯高興了,於是下令全國織縞。魯國百姓忙於織縞,田地都荒蕪了。

轉眼就是一年。管仲突然下令封閉關卡,不讓魯縞進入齊國。同時,又讓桓公和大臣們改穿齊紈做的服裝。於是,齊國上下紈料衣服又大流行,無人再穿縞衣了。這一下可苦了魯國。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兩季莊稼收成沒了,堆積成山的縞賣不出去,百姓頓時陷入了饑餓之中。魯莊公發現中了管仲的計謀,急忙下令停止織縞,可為時已晚。他隻好派人到齊國購糧。管仲把糧價一提再提,把魯莊公搞得內外交困,迫不得已,魯莊公派人向齊國求援,請求借糧,並表示今後願聽齊桓公調遣,決不再找齊國的麻煩。管仲建議桓公接受魯莊公的請求,開倉向魯國放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