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臥薪嚐膽——勾踐(1 / 1)

勾踐,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曾兵敗於吳,屈服求和。後臥薪嚐膽,發奮圖強,終成大事,公元前473年滅吳。

勾踐,生卒不詳,姓姒(大禹的後代),名勾踐,又名菼執,春秋末越國國君。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吳王闔閭乘越國喪亂之際興兵伐越,勾踐率兵抵抗,戰於攜李(今浙江嘉興市)。吳軍戰敗,闔閭死於歸國途中。其子夫差即位後,勤於練兵,欲報殺父之仇。

勾踐聞吳王夫差日夜練兵,欲先發製人,於周敬王26年(前494年)率軍攻吳。吳王親率精兵迎戰,兩軍大戰於夫椒(今江蘇吳縣),越軍大敗。勾踐帶著剩下的五千人逃至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被吳軍包圍。範蠡向勾踐獻策,讓大夫文種賄賂吳太宰伯嚭,向夫差跪求稱臣納貢。夫差免勾踐一死,但要勾踐夫婦到吳國做他的奴仆。

勾踐被夫差押解到吳國,夫差有意羞辱他,要他住在闔閭墳前的一個小石屋裏,白天為夫差喂馬擦車,黑夜為闔閭守墳看墓。夫差每次駕車出遊,勾踐都要給他牽馬,步行在車前。夫差生病,勾踐前去問候,還掀開馬桶蓋親嚐夫差的排泄物,極力顯出體貼的樣子,以博取夫差的信任。時間過了三年,由於勾踐盡心服侍,再加上吳國太宰不時接受文種的賄賂,並在夫差麵前為勾踐說好話,夫差認為勾踐已真心臣服,決定放勾踐夫婦和範蠡回國。

勾踐回到越國後,為了激勵自己不忘報仇雪恥,睡覺時不鋪褥子而鋪上柴草;在房間裏掛了一個苦膽,每頓飯前都要嚐嚐。這就是“臥薪嚐膽”典故的由來。為向百姓做出表率,他和夫人始終過著清貧的生活,吃飯沒有魚、肉,穿粗布衣衫,自己經常同百姓下田耕種,夫人自己也養蠶織布。

越國遭受戰爭的重創,田地荒蕪,人口減少,生產受到很大破壞。為使國家迅速富強,勾踐采納了範蠡、文種提出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之策。由範蠡負責練兵,文種管理國家政事,推行讓人民休養生息的政策,由國家獎勵耕種、養蠶、織布,尤其鼓勵生育,增加人口。

在內部,越國休養生息,恢複生產;在外部,勾踐又采取許多辦法麻痹吳國,造成吳國內耗。勾踐年年按時給吳國納貢,使夫差始終相信他是真心臣服,並且繼續賄賂吳太宰,派出奸細刺探吳國的消息,散布謠言以離間吳國君臣關係,使夫差殺害了忠臣伍子胥。勾踐又以越國遭遇自然災害為理由,不時向吳國借糧,使吳國糧食儲存減少,而越國則儲備充足。得知夫差要建造姑蘇台,勾踐派人運去特大木料,夫差非常高興,擴大了姑蘇台的設計,使吳國勞民傷財。

公元前482年,勾踐親率五萬大軍攻打吳國,吳軍大敗,太子友陣亡。這時,夫差打敗齊、晉、衛、魯等國,在黃池(今河南封丘)會盟,當上了霸主。接到消息,夫差隻得派伯嚭向越求和。

公元前478年,吳國多年災荒又遇大旱,勾踐乘隙攻吳。越軍采取兩翼佯動、中央突破、連續進攻的作戰方法,大敗吳軍於笠澤。吳王夫差被越軍長期圍困,力不能支,遂派王孫雒袒衣膝行向勾踐求和。範蠡力勸勾踐說:“大王您忍辱受苦二十餘年,為了什麼?怎能就此前功盡棄呢?”就回絕王孫雒說:“過去是上天把越賜予吳國,你們不受;今天是上天以吳賜越,我們不敢違背天命而聽從你們的請求。”王孫雒還要哀求,範蠡毅然擊鼓進兵。吳王夫差見大勢已去,遂自殺而亡。

勾踐率得勝之師,北渡淮河,與齊、晉等國會於徐州(今山東滕縣)。周王派使臣送來祭肉,封勾踐為“侯伯”。自此,越軍橫行江淮一帶,諸侯盡來朝賀,勾踐的霸業完成。

延伸閱讀

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有一把絕世兵刃--越王勾踐劍。此劍寒氣逼人、鋒利無比,曆經兩千四百餘年,仍然紋飾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此劍被當世之人譽為“天下第一劍”。

越王勾踐劍於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一號墓出土,保存完好,劍長55.7厘米,出土時寒光閃閃,劍刃仍很鋒利。劍身布滿黑色菱形花紋,紋飾精美,鏤刻最細處僅0.1毫米。近劍格處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鳩淺(勾踐)自乍(作)用鐱(劍)”八字。劍柄、劍格烏黑,劍格兩麵鑄有花紋,分別嵌有藍色玻璃與綠鬆石。劍首向外翻卷作圓箍形,內鑄11道寬度不到1毫米的同心圓。越王勾踐劍製工精美,顯示出鑄劍師的卓越技藝,堪稱我國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