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政治改革家——商鞅(1 / 1)

商鞅的法令對後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他統一的度量衡成為秦始皇統一天下度量衡的基礎和標準;他推行的編戶製和什伍製,成為後世保甲製度的重要依據;他製定的郡縣製後來被秦始皇推向了全國,也被以後的曆代王朝所沿用。梁啟超將商鞅譽為中國六大政治家之一。

商鞅(約前390~前338),姓公孫,名鞅。因為是衛國人,也稱衛鞅,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宗室貴族家庭。他入秦後向秦孝公進諫強國之術,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主張,從而得到孝公的賞識,支持他進行改革。衛鞅因變法有功,被秦王封為“商君”,因而被稱為“商鞅”。

商鞅年輕時好刑名之學,胸懷大誌。由於他很崇拜魏國的李悝,因此學成之後,就去了魏相公叔痤門下任中庶子,掌卿大夫家族事務。公叔痤雖很賞識他的才華和抱負,但是卻直到臨死前才向魏惠王推薦商鞅任國相之職,並對魏惠王

說:“如若不用,一定要殺了他,

以絕後患。”可是,魏惠王不賞識

商鞅,拒絕接納商鞅為國相,也沒

有殺他。

公叔痤死後,商鞅聽說秦孝公下令求賢,就趕到秦國,建議孝公變法圖強。當時,奴隸主貴族在秦國還有很大勢力,一些守舊派竭力反對改革,主張“法古”和“循禮”。商鞅根據曆史事實加以駁斥,指出三代以來禮、法已經發生很大變化,“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秦孝公對商鞅的意見非常讚賞,任命他為左庶長,實行變法。

公元前359年,商鞅開始變法,頒布變法命令。命令獎勵耕織,對於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有兩個以上成年男子的人家,如不分立門戶,必須加倍交納租稅。把大家庭拆散為小家庭,使農民能更多地提供租稅和力役。禁止遊手好閑,棄農經商。又鼓勵人民立軍功,有功者可得爵祿,軍功越大,授給的爵位越高,賜給的田宅也越多。宗室無軍功者,便不能取得貴族身份。還編製戶籍,五家編為一“伍”,十家編為一“什”,使各戶互相監督。

商鞅的變法命令和舊貴族的利益是有衝突的。新法實行了一年,舊貴族都說不便。當時恰逢太子犯法,商鞅就嚴懲太子的師傅,儆戒眾人。從此,再沒有人敢公開反對了。

商鞅不僅在政治上表現出卓越的才能,而且在軍事上也成就非凡。公元前340年,當時正處於新興的封建製取代腐朽的奴隸製的變革時期,商鞅率秦軍攻打魏國西部邊境,雙方勢均力敵,秦軍很難在短時間內取勝。商鞅就寫信給魏公子,假意談和,待魏公子前來談和,乘機將其扣押。魏失去主帥從而大敗。魏國歸還了過去從秦國掠去的河西之地,解除了魏對秦的威脅。

秦孝公死後,惠文王繼位。當時,商鞅威望極高,惠文王對他有所猜忌,一些舊貴族就乘機誣告他謀反。商鞅被迫出秦,想到魏國去,但魏國不讓他入境。他隻得回到自己的封邑,出兵抵抗,結果失敗,被車裂而死。

商鞅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法家代表。後人記述他的言行的著作,《漢書·藝文誌》裏有《商君》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又有《公孫鞅》二十七篇,已散佚不存了。

延伸閱讀

南門立柱

公元前356年,商鞅擬定變法法令後,在秦國都城的南門放了一根3丈長的木頭,並宣布說,誰能把木頭從南門搬到北門,就可得到“十金”的獎賞。老百姓覺得不可信,所以誰也沒有去。商鞅看了就說,如果有人搬,可以獎賞五十金。然後就有一人把木頭搬到了北門,於是商鞅就賞了他五十金。

商鞅以此做法表明新法的言而有信和賞罰分明。南門立柱的事情傳遍全國,震動了百姓,為朝廷樹立了威信,為變法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