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統一中國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順應了中國曆史發展的傾向,充當了新興地主階級開辟道路的先鋒,開創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製主義的新的曆史時代,被稱為“千古一帝”。
秦始皇(前259~前210),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統帥。
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親理國事,免除呂不韋的相職,並任用尉繚、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終於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國家——秦朝。
秦王政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隨後,他在全國範圍內廢除分封製,代以郡縣製。在皇帝的直接控製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以秦國原有的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製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器,將沒收得來的武器,銷毀並鑄造了12個金人。
在經濟上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製的發展。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隻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並以商鞅所製定的度量衡為標準統一全國的度量衡製度。統一全國幣製。為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修建由鹹陽通向燕齊和吳楚地區的馳道,以及由鹹陽經雲陽直達九原的直道;在西南地區修築了“五尺道”,開鑿溝通湘江和漓江的靈渠。
在文化思想方麵,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製定小篆,頒行全國。並利用戰國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終數六,因而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等製度都以六為數。水主陰,陰代表刑殺,於是以此為依據加重嚴刑酷法的實施。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銷毀民間所藏《詩》、《書》、百家語,禁私學。後因求仙藥的侯生、盧生逃亡,又牽連儒生、方士四百餘人,秦始皇將其全部坑殺於鹹陽,史稱“焚書坑儒”。
秦始皇即位後,派大將蒙恬率兵出擊匈奴,還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修築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裏長城。在征服百越地區後,設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餘郡,其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先後進行5次大規模的巡遊,在名山勝地刻石紀功,炫耀聲威。為求長生不老之藥,又派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數千人至東海訪求神仙等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三十七年,秦始皇巡遊返至平原津得病。於是作書命長
子扶蘇送葬,並繼嗣帝位。行至沙丘,秦始
皇病死,結束了他的帝王生涯。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了中央集權製度,統一了文字、貨幣、車軌、度量衡,
築長城、修靈渠,對後世影響深遠,這都是他
的豐功偉績。但他實施暴行,刑法殘酷,“焚
書”、“坑儒”等,這都是他的過失。
延伸閱讀
“皇帝”稱謂的緣由及象征
已經一統天下的秦王政,下令大臣們議稱號。眾臣認為,秦王政“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功績“自上古以來未嚐有,五帝所不及”。他們援引傳統的尊稱,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建議秦王政采用“泰皇”頭銜。然而,秦始皇對此並不滿意。他隻采用一個“皇”字,而在其後加一“帝”字,創造出“皇帝”這個新頭銜授予自己,“皇帝”從此成為中國古代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謂。
“皇帝”稱謂的出現,反映了一種新的統治觀念的產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們對祖先和其他一些神明,稱“皇”。“帝”是上古人們想象中的主宰萬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將“皇”和“帝”兩個字結合起來,說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是上天給予的,即“君權神授”;反映了他覺得僅僅是做人間的統治者還不滿足,還要當神。可見,“皇帝”的稱號,乃是神化君權的一個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