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作為一個商人,他開創了商人從政的曆史先河,甚至可以說他改變了中國曆史。他任丞相,先後輔佐秦莊襄王和秦王嬴政十幾年,使秦國保持強盛的勢頭,把東方六國遠遠甩在了後麵,拉開了統一天下的大幕。
呂不韋(前292~前235),薑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南)人。戰國時代著名商人,戰國後期秦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後來位及秦國丞相。
在古代,商人的地位是比較低的,是難登大雅之堂的。為了改變自己的地位,呂不韋決定棄商從政,以達到成為貴族的目的。
取得成功,單純靠拉關係、賄賂官員是很難取得重大成功的。因此,他決定把“奇貨可居”的經商理論應用於政治權謀,直接從高層入手,孤注一擲,把秦國的質子異人作為自己進入上層的階梯。又以五百金購珍寶獻與當時受寵的華陽夫人,華陽夫人勸安國君嬴柱立異人為嫡嗣,改名子楚。在花費巨資包裝質子的同時,呂不韋還大演美人計,把自己心愛的女人趙姬送質子異人為妻,以博得異人的歡心。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死後,安國君繼秦王位,守孝一年後,加冕才三天就突發疾病去世了,諡號為孝文王。子楚繼位,即秦莊襄王。公元前249年,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以河南洛陽十萬戶作為他的食邑。
三年後秦莊襄王病死,十三歲的嬴政繼位,即後來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在那時,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嚐君,他們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並在這方麵要爭個高低上下。呂不韋認為秦國如此強大,理應事事強於諸國,所以他也招來了文人學士,給他們優厚的待遇,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呂不韋命他的食客各自將所見所聞記下,綜合在一起成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號稱《呂氏春秋》。並把它懸掛在鹹陽的城門上,貼出告示:若有人增刪一字,就給予一千金的獎勵。
隨著嬴政越來越大,呂不韋怕自己與太後私通之事敗露,於是把自己的食客嫪毐偽裝成宦官而進獻給太後,嫪毐進宮後受到太後專寵。嬴政發現母親趙氏與呂不韋、嫪毐有奸情,並且還聽到自己是呂不韋兒子的說法,就先把嫪毐家三族人眾全部殺死,又殺太後所生的兩個兒子,並把太後遷到雍地居住。後將呂不韋發配到蜀地,呂不韋不能自安,最後飲鴆自殺。
呂不韋作為一名由商人躍上政治舞台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家,固然有他唯利是圖、貪求權勢的階級局限性,但是他的曆史地位和曆史功績是不容抹殺的。兩任秦國相邦,主持朝政,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方麵為秦統一創造了有利條件,打下了基礎。他主持編寫的《呂氏春秋》為封建大一統的理論作了新的探索。盡管他和秦始皇政見有所不同,又發生了激烈的權力衝突,但是事實說明秦始皇的統一與呂不韋的功業有不可分割的聯係。總其一生,他對秦統一天下所做的貢獻是巨大的,無愧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延伸閱讀
成語典故之“奇貨可居”
衛國的富商呂不韋經常往來於中原各地做買賣。一次他到趙國的都城邯鄲去做買賣,巧遇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公子異人。呂不韋從商人角度看到了異人身上的價值,認為他是稀有的值得投資的“貨物”。
回家後,呂不韋問父親:“農民種田,一年能得幾倍的利益?”“可得十倍的利益。”父親回答說。“販賣珠寶能得幾倍的利益?”“可得幾十倍的利益。”“要是擁立一個國君,能得幾倍的利益?”“那就無法算得清楚了。”於是呂不韋向父親說起巧遇秦國公子異人的事,並表示要設法把他弄到秦國去做國君,做個一本萬利的大買賣。父親非常讚成。
在與異人密謀後,呂不韋立即帶了大量財寶到秦國求見華陽夫人,說服她認異人為自己的親生兒子,並通過她說服安國君派人將異人接回秦國。
後來,子楚如願當上國君,他沒有食言,讓呂不韋享受10萬戶的納稅,並當上了丞相。自此,呂不韋所買下來的這個“奇貨”,終於為他換得了無法估量的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