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是漢初一位具有卓越謀略的“鎮國家、撫百姓”的治世能臣、一代名相,輔助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政權。他不論在戰爭期間,還是在漢初恢複時期,都表現出了中國古代傑出政治家的風度和治國才能,幾千年來都被人們所稱頌。
蕭何(前257~前193),沛縣人,年輕時任沛縣功曹,平日勤奮好學,思想機敏,對曆代律令很有研究,並好結交朋友,與劉邦是貧賤之交。劉邦當時隻是一個小亭長,平時不拘小節,經常惹事。蕭何就曾多次利用職權暗中袒護他,所以他們兩個人的交情很好。
沛縣起兵追隨劉邦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蕭何和曹參、樊噲、周勃等人聚集商議,觀察形令也想歸附陳勝,為了保住官位,與蕭何、曹參商議,共同起義。蕭何建議赦罪並重用劉邦。他們就到芒碭山去找劉邦。當他們回到沛縣後,縣令卻變卦扣押了蕭何。劉邦知道後大怒,帶兵打回沛縣,殺了縣令,救出了蕭何,共謀大計。蕭何向大家宣布,公推劉邦為縣令。
深謀遠慮收存典籍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率大軍兵臨鹹陽城。蕭何進入鹹陽後,急如星火地趕往秦丞相禦史府,並派士兵迅速包圍丞相禦史府,不準任何人出入。然後讓忠實可靠的人將秦朝有關國家戶籍、地形、法令等圖書檔案一一進行清查,分門別類,登記造冊,全部收藏,留待日後查用。
蕭何收藏的這些秦朝的律令圖書檔案,使劉邦對天下的關塞險要、戶口多寡、強弱形勢、風俗民情等等了如指掌,對日後西漢政權的建立和鞏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為建立漢朝製定正確的方針政策和律令製度找到勢,並與早已起義的劉邦聯係。當時的沛縣了可靠的根據,足見蕭何的深謀遠慮。
坐鎮關中保障軍餉
劉邦令蕭何坐鎮關中,安撫百姓,同時負責兵員和糧餉的籌措與補給,自己則率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地向彭城進發。
由於幾經戰事,這時的關中已是滿目瘡痍,殘破不堪。蕭何留守關中後,馬上安撫百姓,恢複生產,全力收拾關中的殘破局麵。他一方麵重新建立已經散亂的統治秩序,另一方麵對百姓施以恩惠,以定民心。他不僅頒布實施新法,重新建立統治秩序和統治機構,修建宮廷、縣城等等,另外又開放了原來秦朝的皇家苑囿園地,讓百姓耕種,減免租稅。這樣,由於蕭何辦事精明,施政有方,頒布利民法令,農業生產迅速得到恢複,建立了穩固的後方,保障了前線的需要。
開國首功位列三傑
劉邦稱帝後,在洛陽南宮大宴群臣。席間,觥籌交錯,君臣共飲。劉邦顯得特別高興,他說:“你們都說實話,我為什麼能夠奪取天下?項羽又為什麼會失去天下?”群臣眾說不一。劉邦最後說:“你們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我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供軍需、給糧餉,我不如蕭何;指揮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傑,我能用他們,所以能得天下。項羽隻有一個範增還不能重用,因此最後敗在我的手中。”其後,劉邦論功行賞。定蕭何為首功,封他為酂侯,食邑最多。
延伸閱讀
蕭何夜追韓信
劉邦被項羽封在漢中,韓信到漢中投奔他。蕭何認為韓信是個奇才,多次勸劉邦重用,都被劉邦拒絕。韓信認為劉邦不會重用自己,便悄然離去。蕭何聽到韓信離開的消息十分焦急,來不及稟告劉邦就親自向韓信走的方向追去。劉邦誤以為蕭何也離他而去,心裏感到很悲傷,仿佛失去了左右手。後來,蕭何把韓信追了回來,劉邦就埋怨他說:“隨我到漢中的人最近逃跑了幾十個,你都沒有去追,為什麼要追韓信?”蕭何說:“那些逃走的人不難得到,至於韓信則不同,他可是個難得的人才。如果您打算永久在漢中稱王,就不要用韓信,如果您想東出與項羽爭奪天下,非用此人不可。”劉邦說:“看在你的份上,我用他為將軍如何?”蕭何說:“不行,這樣仍留不住他。”劉邦又說:“任他為大將軍怎麼樣?”蕭何說:“這樣做就可以了。”劉邦想把韓信招來委以大將軍之任,蕭何說:“大王待人怠慢無禮,如今又像叫小孩子一樣把韓信叫來,韓信還是要走。您要真想拜他為大將軍,就得選擇良日,經過齋戒,然後築起壇場鄭重其事地登壇拜將才行。”劉邦答應,並按照蕭何所說,拜了韓信為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