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氣健運,氣血升化有源,髒腑強壯,這是形體容貌美的基礎,可表現為體重適中、肌肉結實、四肢有力、肌膚充實飽滿而有光澤、口唇紅潤。長期的脾胃功能失調會導致各種身體皮膚問題出現。例如脾胃消化不良。積滯化熱,常見皮膚油膩粗糙、形體肥胖、便秘、口臭、痤瘡、酒糟鼻、皮膚過敏、黑鼻頭。如脾胃虛弱,常見皮膚幹枯、麵色晦暗發黃、經常疲憊、四肢無力、肌肉鬆弛下垂、口唇蒼白無華。
脾主運化水濕,參與水液代謝。對皮膚來說,暢通的水液代謝、充分的水液供應可以使皮膚潤澤飽滿有彈性。皮膚對缺水和水液停留很敏感。脾運化水濕功能失調,水濕停留在體內,常可導致形體肥胖、神昏嗜睡、胸悶多痰打鼻鼾、麵色黃白沒有光澤、麵部虛腫脹。如果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濕熱內蘊,常會引發多種皮膚病,如斑舌、脂溢性脫發、脂溢性皮炎、濕疹等。
任何疾病,都是在人體內有淤血的情況下生成的,而脾正具備了生成氣血和運送氣血兩大功效。隻要把脾養好了,就可以百病不生,即使有病也會很快痊愈。通過飲食來健脾,的確是不錯的方法,但是好多人不適應或不吸收,怎麼辦呢?其實,最安全有效且持久的方法就是揉按脾經。脾經是脾髒外在的反應線,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循經按壓,尋找疼痛的反應點,自我診斷,自我調節。
睥經的循行是從腳到胸,隱白穴是其第一個穴位,它在大腳趾指甲旁約1毫米的位置。隱白穴最主要的功能是止血,對各種出血症狀都能有效地緩解。通常是用艾灸的方法,如果沒有,可以用一根香煙代替,同樣有止血的效果。
從隱白穴往上,大腳趾根的位置就是大都穴。大都穴對老年人來講特別重要,這是一個補鈣的要穴。大都穴除了補鈣,還能治療肌肉萎縮、骨質疏鬆、腰腿痛。太白穴是脾經的原穴,健脾補脾的效果比其他穴都強。從太白穴往上1寸就是公孫穴。它的功能非常強大,既可以調動脾髒、脾經的運血能力,又可以幫助調節身體上由於氣血淤滯造成的各種症狀,綜合起來,就是通氣、活血、解淤。有婦科方麵的問題,請每天揉揉公孫穴。在內踝骨的前緣偏下一點,就是商丘穴,正好對應反射區中的下身淋巴反射區,因此可以治療各種炎症。
這肝髒減負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就會攝入各種各樣的食物,也就攝人了大量的蛋白質、糖類和脂肪。然而,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的代謝主要在肝內實現,這三大營養物質會相互轉化,如果能量剩餘就都轉化成脂肪存在於肝髒。
肝髒在身體的右側,擔負著消化、解毒、凝血、免疫力調節等方麵的工作。如果肝髒裏麵堆積過多的脂肪,勢必會引發一些肝髒疾病。醫學界認為,肝髒疾病是身體“最大的隱形殺手”。如果肝髒發炎,還會引起身體其他組織器官的功能失調。
既然肝髒負擔過重會帶來這麼多的危害,我們就需要為肝髒減負。那麼,如何為肝髒減負?
(1)多喝水,多吃一些利於養肝的食物比如一些高纖維食物,還有乳酸菌等。
(2)少喝酒,多運動
大量和長期喝酒,肝髒負擔過重,減慢了脂肪代謝,結果形成脂肪肝,導致肝細胞損傷,發生肝細胞的壞死和炎症。
(3)養成正確的作息習慣。放鬆心情
(4)平日多做疏肝小運動
肝經走側身,平時可用手掌虎口位置,順著腋下肋往腰腹季肋按摩,一天來回數次,幫助疏通肝髒經絡。
另外,堅持按揉肝經上的一些重要穴位,對由肝髒負擔過重引起的一些症狀有很好的作用。其中期門穴、行間穴等穴位對肝病十分有效。在心窩上端,從左右肋骨相交之處起,往下寬處即是巨闕穴。然後從乳頭往下畫一條平行線,在此線所經過的肋骨和肋骨之間,與巨闕穴同樣高度上的,就是期門穴。行間穴在腳上。從腳的大拇趾和第二趾根部之間的中央起,稍靠近大拇趾側之處,在腳的表麵交接處上就是行間穴。在這些穴位上每天兩次指壓,每次30下的強烈刺激即可。
腎有多好,人就有多年輕
新時代女性生活壓力大,工作繁重,很容易氣色不好,提前衰老。這和腎有很大的關係。女性跟男性比較,陽氣較虛弱,再加上工作與家庭的壓力、寒涼飲食,或是長期處在冷氣設備的工作環境中,更容易形成腎虧,最後變成早衰。
腎髒主要的生理功能是藏精和主宰身體的陰陽之氣,腎虛會使機體老化。中醫理論認為,人是由精和氣組成,精是人體生命中活動的基本物質,腎中所藏的精是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的重要物質。至於腎氣,則有主持和調節人體津液代謝,以及幫助肺的正常呼吸的重要作用。因此,如果腎虛的話,人體以上的功能都會變差,容易加速人體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