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驅除心中的陰影(3)(1 / 3)

那麼是什麼事改變了這位幾乎自殺的婦人呢?隻是一句偶然的話。卡耐基繼續寫道:

有一天,她的婆婆和她談到她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她說:

“不論遇到什麼事,我都堅持讓他們保持自我本色……”“保持自我本色!”這幾個字像一道靈光閃過阿爾雷德的腦際,她發現所有的不幸都起源於她把自己套入了一個不屬於自己的模式中去了。

一夜之間她變了!她開始保持自我本色。她首先研究自己的個性,認清自己,並找出自己的優點。她開始學會怎樣配色與選擇衣服樣式,以穿出自己的品味。她也開始主動交結朋友,並加入一個團體——雖然隻是一個小團體。當他們請她主持某項活動時,她剛開始很害怕。

但是通過每次上台,她都得到了更多的勇氣。盡管這是一段相當漫長的過程——但現在她比過去快樂很多。

卡耐基為我們講的這一故事,實際上是關於保持自我本色的重要性問題。

保持自我本色這一問題,“與人類曆史一樣久遠了。”詹姆士·戈登·基爾凱醫生指出,“這是全人類的問題。”很多精神、神經及心理方麵的問題,其隱藏的病因往往是他們不能保持自我。安吉羅·派屈寫過13本書,還在報上發表了幾千篇有關兒童訓練的文章,他曾說過:“一個人最糟的是不能成為自己,並且在身體與心靈中保持自我。”

可是這種模仿他人的現象在好萊塢就相當嚴重。好萊塢著名導演山姆·伍德曾說過,最令他頭痛的事,是幫助年輕演員克服這個問題:保持自我。他們每個人都想成為二流的拉娜·特勒斯或三流的克拉克·蓋博,“觀眾已經嚐過那種味道了,”山姆·伍德不停地告誡他們,“他們現在需要點新鮮的。”

山姆·伍德在導演《別人,希普斯先生》和《戰地鍾聲》等名片前,好多年都在從事房地產,因此他培養了自己的一種銷售員的個性。他認為,商界中的一些規則在電影界也完全適用。完全模仿別人絕對會一事無成。“經驗告訴我,”山姆·伍德說,“盡量不用那些模仿他人的演員,這是最保險的。”

保羅·伯恩頓是一家石油公司的人事主任,他曾談起求職者所犯的最大錯誤是什麼。他麵試過的人超過6000人,也寫過一本《求職的六大技巧》,所以對這個問題他應該知道得很清楚。他說:“求職者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不能保持自我。他們常常不能坦誠地回答問題,隻想說出他認為你想聽的答案。”可是那一點用也沒有,因為沒有人願意聽一種不真實的、虛偽的東西。

威謙·詹姆士曾說過:

一般人的心智能力使用率不超過10%,大部分人不太了解自己還有些什麼才能。與我們應該取得的成就相比,其實我們還有一半以上是未醒著。我們隻運用了身心資源的一小部分。人往往都活在自己所設的限製中,我們擁有各式各樣的資源,卻常常不能成功地運用它們。

既然你我都有這麼多未加開發的潛能,又何必擔心自己不像其他人。

遺傳學告訴我們,你是由父親和母親各自的二十四條染色體組合而成,這四十八條染色體決定了你的遺傳,每一條染色體中有數百個基因,任何單一基因都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你在這世上是獨一無二的。以前既沒有像你一樣的人,以後也不會有。

即使你父母相遇相愛孕育了你,也隻有三百萬億分之一的機會有一個跟你完全一模一樣的人,換句話說,即使你有三百萬億個手足,他們也都跟你不同。這隻是猜測嗎?當然不是,這完全是科學的事實。如果你不相信,那就讀讀這方麵的書。

做你自己!這也是美國作曲家歐文·柏林給後期的作曲家喬治·格希文的忠告。柏林與格希文第一次會麵時,已聲譽卓著,而格希文卻隻是個默默無名的年輕作曲家。柏林很欣賞格希文的才華,以格希文所能賺的三倍薪水請他做音樂秘書。可是柏林也勸告格希文:“不要接受這份工作,如果你接受了,最多隻能成為個歐文·柏林第二。要是你能堅持下去,有一天,你會成為第一流的格希文。”

格希文接受了忠告,並漸漸成為當代極有貢獻的美國作曲家。

像查理·卓別林這樣的人,以及其他所有的人都曾經學到這個教訓,而且多數人得先付出代價。

卓別林開始拍片時,導演要他模仿當時的著名影星,結果他一事無成,直到他開始成為他自己,才漸漸成功。鮑勃·霍伯也有類似的經驗,他以前有許多年都在唱歌跳舞,直到他發揮自己的才能才真正走紅。

當瑪麗·馬克布萊德第一次上電台時,她試著模仿一位愛爾蘭明星,但不成功。直到她還自己以本來麵目——一位由密蘇裏州來的鄉村姑娘——才成為紐約市最紅的廣播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