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思想本身(即能想),以及對自我依賴事物的所想,這二者都不會有任何改變。因為禪宗有一種說法——指月的手並非是真月亮。在此情形下,智者既不承認有所依,也不承認不知其所依。在東方,這就被簡單地稱之為實相。然而,我們對實相的認識和感覺既不能轉換它,也不能代表對它的體驗,但實相既能使我們與其“有分歧”,也能使我們與其“融合統一”。因此,即使不承認自己有所依的人,也能通過向自己並不理解的實相祈禱,從而軟化和改變自己的剛硬性情。歸根結底,因為我們正是由祈禱的這種力量所構成,所以我們實際尋求庇護的對象正是目前藏於意識之外的圓融之我中的那一部分。然而,正是通過瑜伽,讓這一部分我逐漸地為人所識。因為據說,不管奉愛行者將自己的愛賦予了誰,他都會與對方合成一體。我們已經提過瑜伽放鬆的四個階段,即:準備——讓自己化空,成為具器者——理解知識——圓滿完成。這也同樣適用於奉愛瑜伽行者。但在西方,奉愛的實踐過程可被列為三個階段:淨除罪障——光明啟示——完美結合。因為準備過程就是使人明白之所以要成為具器者的原因,所以這三個階段一樣可行。不然,任何路人在不加準備的情況下都能收到光明啟示,或都能使深刻的洞察力進入到生命中了。正是奉愛修行或瑜伽修行這個媒介,使人們走到淨化心靈這一步。
理想的奉愛修行應以遵守戒(Yama)律(Niyama)的道德實踐作為開始。利用意誌將道德觀強加到一個人身上,是第一階段修行特有的,不過不能被當成結合的狀態,也不能認為瑜伽會由道德之外的東西所產生,因為在發自肺腑的奉愛過程中,所有這些規矩全部會消失無影。然而,在初級階段,戒律卻是必須的。蝶蛹在變成蝴蝶之前會先用一個硬殼包裹住自己那精妙的液態形體,當蝴蝶的身體形成之後,就會破殼而出。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一個人的外在約束即使有瑕疵,也能起到保護作用,在那層保護罩裏麵,無定形的內在本性正塑造著自己。我們自身內那個不朽的金剛體正在形成之中。這就是永恒的本性在共同的生活中、在生命中對自己的認識。如布萊克所說:“永恒的本性與造物主相戀。”我們的金剛體就是我們的深層意識,現在成了永恒本性的意識。因此,由於已經發現自我與永恒本性相結合,故我們每個人都無死而永生。隨後,品德修行似乎就被作為培育那個內在聖嬰的子宮了。如果沒有它,我們就不能麵對、也不能覺醒,我們將意識不到自己的恐懼、野心、罪惡、欲望,而且這些障礙也不會被消除。如果沒有它們,我們永遠也不會鼓起勇氣懺悔自己無意間犯下的罪過,並因此而體驗到心靈的淨化。毫無疑問,對那些不曾尋找聖靈的人們來說,這些都是不現實或無意義的,但是對那些正在體驗淨化心靈的精神探索者而言,從其了解聖靈智慧的真實體驗中,就認識到了暫時作為救生圈的品德修行,可使我們免於淹沒在自我的懷疑洪流和欲望溝壑之中。因為如果沒有不執著的智慧,我們一定會被自我的潛在癖好和欲望大大利用。淨除罪障如同把人們拋入狂風大作的混亂、懷疑、憤世嫉俗和仇恨的苦海之中。簡言之,我們拋開了一切粉飾的外衣,赤裸裸地麵對著真正的自我。當我們超越了平靜與風暴之後,突然降臨的那一刻就是我們淨化自身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