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不尖刻地責備別人?要有一種寬容的想法:我虧也吃了,別人錯也犯了,隻要他認識到,我的責備就沒必要了,還不如客氣點,做個人情。隻要不太計較得失,一般的責備都可以省去。如果是對方沒認識到他的過錯,甚至繼續犯錯誤,那麼你也可以客氣地提醒他,隻要他能很好地認錯,便可作罷。給他一種自重感,這樣他就會與你合作,而不是對抗。
有些人很喜歡指責他人,一旦出現問題,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將責任推卸給他人。有些人似乎養成了一種不以為然的惡習,他們功不動就批評他人。還有些人,他們本來在某方麵做得並不好,卻非要拚命去批評人家。這種批評怎會使人信服呢?其結果要麼傷害他人,要麼被人反駁,弄得自己反遭他人傷害。其實,盡量去了解別人,盡量設身處地去思考問題,這比批評要有益得多,這樣不但不會害人害己,而且會讓人心生同情和仁慈。“了解就是寬恕”,何不運用溫柔之術呢?所以,當我們批評他人時,先想想自己:“我做得怎樣?是否應該完全怪罪他人?”這樣你也許會完全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行為,並與他人保持一種良好的人際關係。
第二節真誠做人,誠信做事
有誠信才會被信任
不誠實的代價是昂貴的,它將使人處於相互戒備、互不信任的關係之中,導致整個社會的無序和混亂。人們唯有以誠信為本,以誠信換取信任,整個社會才能充滿和諧和歡樂。
誠信本身就是一場搏鬥。曾有人說:“我每天都在虛偽和誠實之間搏鬥。”其實,每個人每天都在是非、善惡、美醜的戰鬥中,這就是我們的人生。但我們時常生活在不誠實裏,玩世不恭被一小部分人推崇,而且他們以“大家都這麼做”為由拒絕誠實待人。這就跟阿曠和尚摸得,我就摸不得”一樣了。也許不誠實在短期會給你帶來一定利益,但最終遭受失敗的卻仍是你。和不誠實做鬥爭是需要勇氣的,一方麵在自己內心要和道德的“惰性”做一番鬥爭,戰勝虛假的心理;另一方麵在外界我們還不得不和不誠實的人、事戰鬥,這也許會損傷許多朋友的感情和友誼。但不誠實終究是站不住腳的,不誠實是冬天的雪,誠實的陽光一出來它就分崩離析。
失去信譽之後,會使人很惱火,並且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才是有信譽度的。如果你失去信譽之後,能及時采取補救措施,還是會獲得寬容和諒解的。
有一家連鎖店,生意興隆,經常有排著長龍的隊伍在采購,信譽頗佳。有一次一個顧客反映:他從這家店裏買了變質的熟食。
當顧客將變質的熟食拿回來,怒氣衝衝地質問他們為什麼出售變質的食品時,服務員立即真誠地道歉,並耐心地解釋:他們的確不知道,但可以馬上退貨、退款……
且不說那變質熟食是否真為該店所售,就其態度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挽回信譽,贏得理解。
“解鈴還須係鈴人”,失去誠信之後,你的周圍會有懷疑的目光、埋怨的話語,你的真誠也未必讓人理解,那麼,你隻有用加倍或多倍的努力才能重新樹立起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
當你有失信譽之後,遭人冷落、拒絕、刁難,你應該平靜地接受。因為,你做錯了才導致別人產生這樣的反應。同時,我們隻能用信任去贏得信任,我們要相信身邊懷疑的人總會為真誠所動。
真誠做人才能誠信做事
人無信不立,良好的信譽會給自己的行動帶來意想不到的便利;誠實、守信也是形成強大親和力的基礎;誠實守信的人會使人產生與你交往的願望,在某種程度上,會消除不利因素帶來的障礙,使困境變為坦途。
三國時期,諸葛亮四出祁山時,所率兵馬隻有10多萬人,而司馬懿卻有精兵30萬,蜀、魏在祁山對陣,正在這緊急時刻,蜀軍有1萬人因服役期滿,須退役回鄉。而離去1萬人,會大大影響蜀軍的戰鬥力。服役期滿的士兵也憂心忡忡,大戰在即,回鄉的願望恐怕要化為泡影。這時,將士們共同向諸葛亮建議:延期服役一個月,待大戰結束後再讓老兵們還鄉。
諸葛亮斷然地說:治國治軍必須以信為本。老兵們歸心似箭,家中父母妻兒望眼欲穿,我怎能因一時需要而失信於民呢?說完,諸葛亮下令各部,讓服役期滿的老兵速速返鄉。諸葛亮的命令一下,老兵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隨後一個個熱淚盈眶,激動不已,紛紛決定不走了。“丞相待我們恩重如山,如今正是用人之際,我們要奮勇殺敵,報答丞相!”老兵們的激情對在役的士兵則是莫大的鼓勵。蜀軍上下群情激憤,士氣高昂,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擊敗了魏軍,諸葛亮以信帶兵取得了以少勝多的戰績。
在現代商業運營中,有人說:“無商不奸。”其實,“奸商”的行徑是遭人唾棄的,隻有誠實守信才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發生在日本的一件小事就是最好的證明。
一位美國遊客在日本東京的一家百貨商店買了一台索尼唱機,晚上他拿出來準備欣賞音樂時,發現這台唱機竟然沒裝內件。這位遊客十分惱火,準備第二天去找該公司算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