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好形象,要自修(7)(2 / 3)

怨天尤人勢必損害自己的聲譽,它不能博得同情和安慰,反而會招致他人的幸災樂禍與無禮輕慢。一旦將自己所受的屈辱透露於人,就像是容許別人對我們再施以同樣的侮辱。抱怨過去所受之辱,結果反倒招致未來之辱。他們本想獲得救助和安慰,聽的人心中卻隻有快意,甚至輕蔑。高明的做法是,稱道他人給過你的恩惠,從而博取更多益處。述說那些不在場的人如何有助於你,就是暗示那些在場的人見賢思齊,以傳美名。精明之士絕對不要張揚所受的恥辱或輕侮,而應該公開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如此,會使朋友更多,敵人更少。

其實,不抱怨,不僅僅是指自己不去抱怨別人,而且指麵對別人的抱怨也要有豁達的心胸。

當別人向你抱怨時最好不要做無謂的辯解,不做辯解其實就是最好的辯解,這正應了那句老話,此時無聲勝有聲。

因別人態度粗魯而生氣,是很自然的。你會想:這脾氣?真古怪!但脫口而出的言語會使事情更糟。我們都會和一些難處的人交往,這時候就要耐心一點,用一顆寬容理解的心去接納別人,這樣就會讓事情朝好的方向發展。比如說,辦公室的電話鈴響了,你拿起話筒,裏麵傳出一串牢騷:“我三個星期前就索要商品目錄,至今仍未收到!你們的工作是怎麼做的?”

你不必解釋說一半職員都因病請假,即使這完全是事實,對方也容易將其視為借口。如果對方的抱怨理由充分,請不要多費力解釋出錯的原委。相反,承認對方抱怨有理,並致歉意,繼而談解決辦法。如:“你說得對,很抱歉你至今未能收到,請把姓名和地址告訴我,今天我會親自郵去。”

相信這番話出口,再有牢騷、再想抱怨的人也會慢慢安靜下來的。

當你想抱怨別人時,請想想下麵的話:

1.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分內的事情仍然可以逃過不做麼?既然不管心情如何,工作遲早要做,那何苦叫別人心生不快呢1

2.發牢騷的人沒人緣

沒有人喜歡和一個滿腹牢騷的人相處。

3.冷語傷人

同事隻是你的工作夥伴,而不是你的兄弟姐妹,就算你句句有理,誰願意洗耳恭聽你的指責?

4.重要的是行動

你有足夠的能力勝任這份工作嗎?當然,如果你盡力了,還是無法力挽狂瀾,那麼也盡快停止抱怨吧,不妨換個工作。

告別猜疑

俗話說得好:“疑心生暗鬼。”猜疑是一種人際關係的腐蝕劑。曆史上由猜疑引起的悲劇也有很多,最著名的是《三國演義》中曹操刺殺董卓敗露後,與陳宮一起逃至呂伯奢家。曹呂兩家是世交。呂伯奢一見到曹操到來,本想殺一頭豬款待他,可是曹操因聽到磨刀之聲,又聽說要“縛而殺之”,便大起疑心,以為要殺自己,幹是不問青紅皂白,拔劍誤殺無辜。

才華橫溢的林無論在工作態度上還是在能力上,都是出類拔萃的,可是畢業5年來,林卻頻頻跳槽。

現在,就職於某大公司的林,憑借自己的聰明才幹,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從銷售員做到了市場總監,然而時間不長,林就再一次揚言要辭職。有朋友不解地問為什麼,林義憤填膺地說:“當我職位升遷到老總直接管轄範圍時,我就隱約覺得與老總之間的關係有些微妙。老總對我越來越不信任,甚至有些猜忌,還時常給我穿‘小鞋’,同事們也紛紛排斥我,我現在是‘四麵楚歌’。最近更可氣了,老總特意為我招聘了一位助理,美其名日是協助我管理市場,其實我心裏很清楚,是派來監督我工作的。這是對我極大的不信任!是對我的侮辱!我實在忍無可忍了,我要辭職!”

是什麼造成了林職業生涯發展的瓶頸?是什麼使他在職場頻頻受挫,不斷跳槽,職業生涯“墜入負麵輪回”?不是別的,正是林那顆敏感多疑的心,是它構成了林職業發展的障礙。

猜疑有如此多的危害,那麼在人際交往中該如何消除猜疑心理,維護正常的人際關係呢?

第一,優化個人的心理素質。拓寬胸懷,以增大對別人的信任度和排除不良心理。

第二,擺脫錯誤思維方法的束縛。猜疑一般總是從某一假想目標開始,最後又回到假想目標。隻有擺脫錯誤思維的束縛,走出先入為主的死胡同,才能促使猜疑之心在得不到自我證實和不能自圓其說的情況下自行消失。

第三,敞開心扉,增加心靈的透明度。猜疑往往是心靈閉鎖者人為設置的心理屏障。隻有敞開心扉,將心靈深處的猜測和疑慮公之於眾,增加心靈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間的了解溝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閡,獲得最大限度的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