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人階級政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
政黨是在近代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及民主潮流的激蕩而逐漸產生的。工人階級政黨是工人階級政治鬥爭的有力工具。馬克思主義是工人階級解放運動發展過程及其規律的科學總結,是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共產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最完整的理論形態,是推翻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旗幟。因此,馬克思主義是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強大思想理論武器和靈魂。
(一)政黨與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發展
政黨是一定階級、階層或集團的積極分子為維護本階級、階層或集團的利益,圍繞著奪取政權、鞏固政權或影響政府而結合起來采取共同行動的政治組織。它是階級的一部分,由本階級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分子在共同的思想基礎上,按照一定組織原則所組成。有人把政黨理解為一般性的政治組織或團體,認為它是一個由個人基於自願而組成的政治團體,為政府提供一般措施、建議,或者製定政策,選舉與支持領導人物為公職候選人,以作為實現其主義與政策最有效之辦法。這種觀點雖然揭示了政黨的一些外部特征,含有部分的道理,但沒有揭示出政黨的本質屬性。
政黨作為社會政治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有自己明確的綱領、目標、領袖集團以及組織形態和紀律。政治綱領通常規定政黨的政治目的、任務和政策等,集中反映了政黨所代表的階級、階層或社會集團的根本利益和意誌,這是政黨區別於其他社會組織的一個主要標誌。政黨都具有明確的政治目標,與一般的社會團體不同。政黨一般都按一定的組織原則建立從中央到基層的組織機構,有一個比較穩定的領導核心,由一批具有政治經驗、鬥爭藝術和組織才能的政治人物來充當黨的領袖。政黨主要由領袖集團去統一全體黨員進而統一本階級、階層或社會集團的思想和意誌,並集中指導本階級、階層或社會集團的聯合行動。政黨一般都有一套成文或不成文的黨紀,以控製和約束其成員的行為,不同之處隻是在於由其性質所決定的內容、形式和嚴格程度等。隨著政黨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顯著,許多國家都改變了把政黨同其他社會團體不加區別的傳統方式,在憲法或有關法律中對政黨加以規定,賦予政黨以法律地位。這既是對政黨活動的保障,也是對政黨行為的規範和限製。
以政黨的階級基礎為首要標準,同時參考政黨的意識形態標準,可以把世界上現有的政黨基本上區分為四種類型,即資產階級政黨、工人階級政黨、社會民主主義政黨和民族主義政黨四類。資產階級政黨是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政治組織。由於資產階級代表著不同的階層,分布於不同的產業,隸屬於不同的財團,因而一個國家內往往組成兩個以上的政黨。資產階級政黨按其意識形態劃分,又可分為保守主義政黨、自由主義政黨和法西斯主義政黨等。工人階級政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也代表著廣大農民、手工業者和其他勞動者的利益。絕大多數的工人階級政黨稱作“共產黨”,也有的稱“工人黨”、“勞動黨”。但它們毫無例外地都是以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建黨學說為指導建立起來的工人階級政黨,因而也統稱為共產黨。社會民主主義政黨主要指奉行社會民主主義或民主社會主義的社會民主黨、社會黨、工黨、獨立社會黨、社會勞動人民黨等。它們迎合中間階層的心理,大都主張用民主的方式限製壟斷資本主義的權利,以消除社會弊端。民族主義政黨主要指發展中國家中以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發展和壯大民族經濟為目標,具有鮮明的反帝、反殖、反封建性質的政黨。這些政黨在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和文化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有些還長期執政並取得了顯著成就。
政黨是一個社會曆史範疇。它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階級鬥爭發展到一定社會曆史階段的產物。在封建社會時期,政黨產生不具備基本的條件。真正意義上的政黨是在近現代社會作為封建君主專製的對立物而出現的,在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產生並逐步發展起來。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了推翻封建製度,奪取政權,就把本階級的骨幹分子和政治家組織起來,建立與本階級有穩定聯係並能領導它們進行有效鬥爭的政治組織,於是在階級鬥爭的政治舞台上產生了政黨。資產階級在其政黨領導下,推翻了封建專製製度,確立了資本主義製度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適應資產階級議會政治的需要,又進一步完善了自己的政黨製度,建立了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政黨。資產階級政黨的萌芽首先在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英國產生。17世紀70年代,英國議會在討論王位繼承問題上發生爭執,代表資產階級及新貴族利益的輝格黨和代表舊的封建勢力的托利黨形成了針鋒相對的兩派。雖然當時它們還隻是英國國會中的不同政治派別,但從曆史淵源上看,它們就是政黨的前身。18世紀30年代,英國議會通過了《選舉改革法》,托利黨改名為保守黨,輝格黨更名為自由黨。具有近現代意義的政黨正式形成。18世紀70年代美國獨立後,在美國議會中也曾出現聯邦主義者(或稱聯邦黨)和反聯邦主義者(或稱反聯邦黨)兩個不同的政治派別,直到19世紀60年代才分別演變成為民主黨和共和黨。在我國,孫中山先生1905年創立的中國同盟會,則是中國最早的資產階級政黨。
工人階級政黨是在資本主義進入社會化大生產,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發展到自覺階段,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階級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工人階級政黨的產生要晚於資產階級政黨。雖然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同時產生,但在資產階級革命及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後的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工人階級還沒有自己獨立的政黨。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近代工業工人階級成長起來。工人階級利用自己在反對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中爭得的政治權利建立了自己的政黨。19世紀三四十年代發生的法國裏昂工人兩次起義和英國憲章運動以及德國西裏西亞紡織工人起義三大工人運動,標誌著工人階級作為一支新的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曆史舞台。而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創立,使工人階級有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武裝自己。馬克思主義學說同工人運動相結合,產生了工人階級政黨。1847年6月,馬克思、恩格斯聯合多個工人階級政治組織成立了“共產主義者同盟”,並明確了自己的綱領、路線和組織原則,世界曆史上第一個工人階級政黨自此成立。1848年,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共產黨宣言》製定並發表。《共產黨宣言》發表近160年來,工人階級政黨的發展經曆了許多跌宕起伏、反複曲折,推進著人類曆史的進步。19世紀七八十年代,第一批工人階級政黨在歐美各國建立。此時的工人階級政黨雖多稱社會民主黨,但在指導思想上大都是信奉馬克思主義的。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在列寧領導下正式誕生,並於1917年領導俄國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成為了第一個執政的工人階級政黨。191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更名為俄國共產黨。1918年1月到1922年末,歐洲有包括芬蘭、德國、英國等在內的27個國家紛紛建立了共產黨。在第三國際的幫助下,亞非拉的一些國家,如印度尼西亞、中國、日本、蒙古、印度、南非、埃及、阿根廷等國家也都相繼建立了共產黨。二戰以後,東歐的絕大多數國家,亞洲的中國、朝鮮、越南等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從而在世界範圍內形成了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陣營。20世紀80年代中期,全世界共產黨組織一度發展到180多個。然而,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發生的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使世界社會主義國家的數量減少了三分之二,全世界共產黨的數量也相應減少到130個。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不同曆史階段,特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以其卓著功績和無可比擬的先進性,為世界社會主義政黨樹立了楷模。
(二)馬克思列寧主義是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科學理論
共產黨是先進的現代工人階級政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工人階級解放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相結合才產生了現代工人階級的先進政黨——共產黨。
馬克思主義的產生不是偶然的,是時代的產物。工人階級的不斷成長為產生指導工人階級鬥爭的科學理論奠定了必要的階級基礎。工人運動的迅猛發展又提出了用科學理論武裝自身的迫切要求。當時,在社會上甚至在工人隊伍中有五花八門的“社會主義”學說流行,其中包括封建的社會主義、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空想的社會主義,等等。這些理論並不能給工人階級提供鬥爭的科學指南。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親身參加了當時的階級鬥爭和科學實驗的實踐之後,自覺地站在工人階級的立場上,認真地總結了工人運動的經驗教訓,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這一工人階級的新世界觀,以及合乎社會發展規律、適應工人運動鬥爭需要的一整套革命理論。馬克思和恩格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為理論指導,研究社會經濟生活,創立了剩餘價值學說,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和剝削的秘密以及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對立和階級鬥爭的深刻的經濟基礎,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及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客觀規律,指明了工人階級的偉大曆史使命就是推翻資本主義製度,建立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製度,最後消滅私有製和階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工人階級革命提供了理論依據,是工人階級政黨製定綱領、路線、政策的理論基礎。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經濟學合乎邏輯的必然結論。它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論證了工人階級解放運動的條件和發展規律,指出了工人階級求得徹底解放的正確道路,用工人階級專政代替資產階級專政,建立生產資料公有製、消滅剝削、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社會,並最終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主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科學回答了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一重大曆史性課題,為工人階級解放運動指明了方向。《共產黨宣言》在馬克思主義學說中具有重要地位。它第一次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作了係統的、全麵的闡述,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而為工人階級的政黨提供了第一個詳細的理論和實踐的黨綱。
列寧繼馬克思、恩格斯之後在工人階級革命運動的新階段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麵對新的曆史時代特征和縱橫交錯的矛盾,列寧在領導俄國革命的實踐中反對各種非科學的錯誤傾向,特別是同一切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修正主義思潮和派別進行了堅持不懈的鬥爭,捍衛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基本原理。根據當時俄國是世界矛盾的焦點和工人階級革命運動中心的實際情況,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新情況、新特點,科學地分析了帝國主義的本質和特征,揭示了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革命可以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取得勝利的理論,並領導俄國工人階級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革命鬥爭的實踐中,列寧還闡明了關於工人階級革命和工人階級專政的理論和策略、關於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民族民主革命的理論、關於新型工人階級政黨的理論、關於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關於在不發達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解決帝國主義時代工人階級革命一係列重大問題,特別是回答了經濟落後國家能不能和怎樣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列寧主義是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成為社會主義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旗幟。在列寧主義指導下,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國家的工人階級先後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