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
導語:平衡是一種智慧,是內在意識(信仰)的平衡,也是外在作息的平衡。要達到平衡,就要懂得苦的本質,去除貪念,獲得溫柔的力量,才能不失衡。
人的一生如同在平衡木上行走,身心失去平衡就會跌倒。
1.平衡是生命之道
人若想登高站穩,就要心平氣和,老實做人,踏實做事,為人寬厚,奠定牢固的生命根基,守住生命之道。
道指自然規律,也是哲學。哲學的“哲”字上麵是“折”下麵是“口”,就像哲學的思想一樣,“折”中人們所說出“口”的觀點,以更開放的態度去解釋一切。所以哲學是種智慧。
智慧能把一切不和諧的、對立的、主觀和客觀的問題完全地統一起來,完整地看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使得事物之間保持一種持續的平衡狀態。
2.走出信仰失衡的誤區
心不能離開信仰,但不理解信仰的本質就會變得瘋狂,比如以自殺的方式殉教、殉道。其實,任何一種信仰所膜拜的偶像名字,都是用來描述宇宙中某些強大能量所用的代名詞,是代表某種意義的字符,並沒有生命。
信仰是充滿精神世界的生命力量,不同的信仰是解釋同一種實相的多種方式。生命的實相是不能互相分離的,隻是思維能量中簡單的碎片,把生命分割成不同類別。把多元的智慧整合起來變得完整,達到身心平衡才是生命之道。這種意識平衡要遠勝於任何一種形式的人體免疫力。
3.我們信仰什麼
有個故事講一個征服者奪下一座城之後,大刀闊斧地摧毀了一具極其高大的佛像。出乎意料的是,在佛像崩塌的同時,從天落下一陣小雨似的珠寶。原來這些價值連城的財富竟藏在這具佛像之內。
現在的信仰有著太多的盲目,盲目地去購買高價的開光飾品,購買稀有材料製成的佛像、念珠,並且自認為這就是信仰。
但這是信仰嗎?那具高大的佛像,是木頭雕的就是塊木頭,是石頭刻的就是塊石頭,是青銅鑄的就是堆青銅,它不是信仰的實質。
我們該信仰什麼?我們該信仰的是佛像內部的珠寶。這些珠寶又是什麼?這些珠寶是大愛、無私、無我、奉獻。
如果我們知道自己信仰的不是外在的佛像,就不會為了佛像,在去買去掙的過程中發生失衡,我們的心中隻有大愛、無私、無我、奉獻,就不會失衡。
4.心平的力量
心平才能擺正位置。在點滴生活中都可以領悟出人生的道理。萬事萬物都講平衡,哲學、宗教及任何觀點偏離自然平衡的法則都將帶來傷害。發揮自律,堅守自然平衡之道,對創造和維持身心健康的狀態是非常重要的。
奴隸與自由人的區別就是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精神病與自由人的區別就是想怎樣就怎樣,不能自控。不自律永遠不可能自由。生命中最精確的鍾表都是符合自然意識、平衡規律的。
人不會因拿一本《聖經》、看看佛經、學學哲學就可以得到解脫。而是在智慧的引領下,喚醒生命的覺知,才能調節身心平衡。智與勇都不能讓人完美,隻有足夠的覺知力才能讓人達到平衡、讓自我得到完善。
5.一的意義
道教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其中的神就是指大腦神經係統,它能統一思想,平衡地傳遞信息。全神貫注、精力集中,自己的內心才不會跌倒。
《華嚴經》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了解一,你的內心就了解一切。精神集中,了解自己的所言、所思、所行,就不會迷失本性,頭腦也不會被悲傷、怨恨、恐懼等意識有意或無意地塞滿、吞沒。沒有外界牽製、束縛,身心輕鬆自由,判斷力、觀察力就不會受別人或者宗教組織的思想幹擾,偏離自性。
6.調整作息
你是世界的唯一,你不在這個世界,一切都不屬於你。你若不想重重地跌倒,就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作息,保持健康與身心平衡。一個沒有作息規律的企業,會導致人體的生物鍾紊亂,這樣的企業很難有效率;一個人不會利用休息日,對於他,休息日也沒有什麼意義。
禮拜日來自西方人的安息日。所謂安息日並非在一個固定的日子什麼都不做。比如長時間休息在“安息日”時,工作就是休息。反之,辛苦勞動了一周就應該休息一天。對於四處奔波忙碌的人,“安息日”就是每周都要選擇適當的一天對身心進行一次調整。
生活就應該有張有弛。每個周日放下忙碌的工作,就是為了深刻的提醒自己,減少對物質世界的依附和迷戀,加深精神上的修養,調整身心狀態。越忙越窮,無序的生活會讓痛苦、疾病悄然而入,更可怕的是在頭腦混亂時失去重心,心靈就此完全喪失了控製力,即使得了重病也不會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