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自己拯救自己(1)(2 / 3)

身體需要休息以重新獲得力量,精神也需要獨處以重新恢複活力。……人類是一種精神動物,如果無法在一定的時期內暫時脫離喧囂的外界,退回到自己的世界,回到內心那種長久永恒的真實中去,那麼,他將無法保持自己的力量、向上的動力和平靜。——【英國】詹姆斯·艾倫

7.孝順父母

父母就像平衡木周圍的保護毯,在你關心父母健康時,就會了解很多健康的常識從而保護自己。所以,孝敬父母不是為他們送上好煙好酒,而是幫助他們走上健康之路,以及發自內心的尊重。

父母的現狀如同未來的自己,今天你父母所遭遇的一切在不久都將會以不同的形式發生在你的身上。如果一個人失去對父母健康的保護意識,就如同失去了保護毯,很快也會忽略自己的身體狀況而重重地跌倒。

8.擺脫痛苦

快樂自由才能在人生這個平衡木上走得平穩,這就要求人看清苦是什麼。人為什麼不快樂,為什麼痛苦?痛苦來自身心的分離,身與心不能在同一個階段,身心失了衡,便會有痛苦。

自殺者就是想逃避痛苦,但是痛苦來自人的精神、靈魂,又怎能用刀砍火燒。傳說自殺的人會在地獄受盡折磨後投胎,再到人間受盡折磨以自殺的方式死去,生生世世都要以這樣的方式輪回。除非在他自殺時有人出手相助,或者是他自殺時幡然醒悟並從此愛惜生命,才能結束這種痛苦的生死輪回。

自殺者連死都不怕,為什麼還怕活著?有勇氣死,不如就把自己當作死人,什麼也不想,什麼都放下,放下自卑、自大、自私的自我。想象肉體已經死去,你隻是一朵雲,自由地在這個世界中遊蕩,觀察你身邊發生的一切,但什麼都與自己無關。當做到了這一點,就擺脫了痛苦的輪回,達到了一種平衡。

9.去貪

人的一切錯誤、痛苦、疾病、衰敗、死亡,都離不開貪婪。人不貪就不會死。貪婪的欲望會讓人失去節製,徹底打破生命的平衡。中國古代《人間訓》中說到聖人按照用量多少而吃食物,根據形體大小而穿衣服,對於自己有節製,那麼怎麼會產生貪汙的想法呢?所以能夠占有天下的人,一定是那些不利用統治天下的地位為自己謀取好處的人;能得到名譽的人,一定不是依靠到處鑽營謀求名譽的人。

10.不偏執

老子說:“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沒有人命令天地降甘露,但天地卻能均勻地普降甘露,滋潤萬物。大自然一向是公平、無偏的,它眷戀世間的所有。人隻要不偏執、不妄作,自然風調雨順。

不偏執就是,無論誰說的、正確與否,都虛心去傾聽。學會傾聽,不為所動,做一個觀音、觀自在、有覺知的心靈主人,不盲目聽信任何人的話,不迷信權威。就像克裏希那穆提所說:“有智慧的心永不停止學習,永遠不下結論。”

11.溫柔的力量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說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如水、氣等,能無所阻擋地穿行於天下最堅硬的物質中,無私地滋養它們。詹姆斯·艾倫曾說過:上帝要拯救一個人時首先要賜予他溫和。

內心溫柔、體貼、仁慈的人才會更有吸引力、生命力。溫柔能以柔克剛,像海綿一樣吸收別人的能量。溫柔又像塊圓滑的石頭,無人能踩在它的頭上。身心柔軟、身心合一是平衡的基本功,當心中有了一杆秤,掌握了平衡生命的智慧,也就找到了一切幸福的中心。

在人間尋求智慧也不是那樣難的,最要緊的是,使我們自己有柔軟的心,柔軟到我們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們動容顫抖,知悉它的意義。唯其柔軟,我們才能敏感;唯其柔軟,我們才能包容;唯其柔軟,我們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軟,我們才能超拔自我,在受傷的時候甚至能包容我們的傷口。——【中國·台灣】林清玄

睡眠瑜伽

導讀: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在睡眠中度過,可見睡眠是生命的一大主題。好的工作、好的心情、好的人生,都是從睡眠開始的。這一節從睡眠時間、睡方、睡前飲食、睡眠瑜伽等幾個方麵,介紹怎樣有個好睡眠。

精彩的人生,是從調節好工作和休息、勞動和餘暇的天平開始的。——【美國】戴爾·卡耐基

1.沒什麼比睡眠更重要

尼采曾說:“當你深陷自我厭惡中時,當你厭煩周圍的一切時,當你做什麼都疲憊不堪時,該做些什麼來養精蓄銳呢?賭博?宗教?流行的放鬆療法?維生素劑?旅行?飲酒?不。吃個飽飯,再睡個飽覺,才是最好的方法。睜開眼睛後,你會發現自己煥然一新,充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