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謙卑的力量(1)(1 / 2)

亞健康的心就是惡

導讀:“人之初,性本善”,善惡本出一源,之差也在一念,惡不過是亞健康的心。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中國】老子

善惡本為一物

“人之初,性本善。”所謂惡的初衷也都是源於善,善惡本為一物,隻是一念之差,在愚昧的欲望驅動下迷失了方向,善就變成了惡。善惡本為一物。石頭在地上就是石頭,擺在商店裏就是工藝品,是美是善,但砸向別人就是凶器。

理解了善惡的本然,也就能夠理解中國台灣作家張德芬所說:“如果你對惡行特別痛恨,那就表示你曾經也有過這樣的行為,雖然表麵上沒有覺察到,可某個部分是心知肚明的,所以,那份對自己的譴責就會力道加大地轉向別人。”

人們不受事物影響,卻受對事物看法的影響。——【德國】叔本華

何為惡

善惡隻在一念間,惡字上麵是“亞”字,下麵是“心”字,從字麵理解就是,亞健康的心理狀態為惡。窮凶極惡就是嚴重心靈扭曲,從一個心地善良的孩子成了一個無惡不作的瘋子。惡是亞健康的心理,是生老病死自然現象中的病態。可人吃五穀雜糧,誰又能不生病?

未病時及時察覺,小病可調,大病就必須看醫生,有些惡病還得勞煩警察,重病的話,警察也無能為力,隻能靠自然愈療。無論是善是惡,都要反思自己,最無聊的人才會對別人的善惡妄加評論。

沒有覺知的善=惡

生活中,往往是那些被認為可恨的人在催促著我們前行。而那些嬌寵我們的人,在我們人生旅程的終點哭得最傷心,因為是他們斷送了我們的前程。

由善引發的惡數不勝數。比如出於善而嬌慣孩子,孩子要什麼就給他什麼,來得太容易,喪失的不僅是他獲取的能力,還有感恩的心。缺乏感恩導致了家庭糾紛、社會冷漠,甚至是流血事件。

沒有覺知的善也如同惡,這樣的善行越多危害越大。比如買鳥放生,放生是一種善,然而買鳥卻導致了商人為獲利而大肆捕鳥,其間,又有多少鳥死在了被捕的過程中。以犧牲鳥的生命為代價的善,怎能算善,它就是惡。

對人們太多的善比對人們行惡更為危險。——【法國】拉羅什福科

無貪就無惡

惡由貪起,無論貪什麼都會心生惡念。所以斯賓諾莎認為惡的產生,是由於一切快樂和痛苦全都係於我們所貪愛的事物的性質上。因為凡是不為人所貪愛的東西,就不會引起爭奪,不會引起心神的煩憂。所以《道德經偈頌解》認為:“不崇賢,民無爭,心清神明莫誇聖。不舉貴貨民無亂,狂欲息止天下正。虛其心,實其腹,誌弱骨強拒誘蠱。無知無欲閑嫋嫋,治世不為虛懷穀。”

貪善也是貪,與善良是兩回事。善良是有著良好覺知的善,恩威並俱,充滿著智性力量。貪善是過度地追求完美,總會對事物不滿、抱怨。無論恨的初衷是什麼,隻要是亞健康的心態,就組成了惡字。放下善惡的觀念,內心平和,就能直達純淨純善的境界。

保持意識清醒就不會做糊塗事。敞開內心世界,承認自己內在的黑暗,沒有任何批判、看法,當陽光照亮了黑暗,超越了好壞對錯的二元觀念,開始覺醒合一,在意識、能量、覺知完全被喚醒時,善惡紛爭就結束了,展現在你眼前的就是一個有序而美麗的世界。

所有的惡都是貪造成的。貪就是不愛惜生命,每個人都能崇尚自然、敬畏生命,頭腦不被狂熱弄得顛倒錯亂,追求正當的享樂,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了惡。

如果我們追求的享樂要以損害美德如自由或仁愛為代價,那就確實是惡行;同樣,如果為了享樂,一個人毀了自己的前程,把自己弄到一貧如洗甚至四處求乞的地步,那就是愚蠢的行為。如果這些享樂並不損害美德,而是給朋友和家庭以寬裕豁達的關懷,是各種各樣適當的慷慨和同情,它們就是完全無害的。——【英國】休謨